第四十一章 追逮三策(第2/2頁)
章節報錯
朱慈烺向崇禎行禮:“父皇,兒臣以為,所有法律都應該遵循不溯及既往的原則,既然以前沒有規定,就不能照此執行,所謂的五年籍沒,就是從今年開始計算。至於崇禎十年前的逮賦,兒臣以為,可以酌情減免,但絕不可全部赦免,十四年以前的逮賦,今年底如果交上了,可免罰金,但如果是明年交,就必須依照規定,交一成的罰金了。”
百官們小聲的議論,大部分都皺著眉頭,感覺皇太子的方法太嚴厲。
朱慈烺不管他們,繼續說:“罰金只能針對那些有錢沒勢的小門小戶,但有錢有勢、有功名的大戶,怕是起不了作用,因此,兒臣提議第二個辦法,對於那些有功名,家中有田產,卻依然逮賦者的大戶人家,應嚴懲不貸,有功名的一律革去,有官職的一律降級!”
此言一出,整個大殿轟然騷動。
這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的狠招啊,連一代狠人張居正都只是控告,沒想到太子爺居然要革功名、降官職,這一下,官宦人家肯定是不敢逮賦了,但同時的,他們對朝廷的怨言,肯定會大幅增加。
這個狠招,是朱慈烺跟滿清皇帝學的,敢欠朝廷賦稅,有功名的人一律革去。
說來還有一件趣事。
滿清有一位叫葉方靄的老兄,功名是探花,雖然僅僅欠了一文錢,但功名卻真的被革去了。之所以發生這種事,大約是他想給滿清政府一個難堪:你不是說欠糧就革去功名嗎?我堂堂探花,就欠你一文錢,我看你能把我怎麼樣?
如果他面對的是崇禎皇帝,崇禎還真不敢把他怎麼樣,問題是,他面對的是滿清皇帝,當真就被革去了功名,於是這位老兄,就成了著名的一文錢探花郎。
對於逮賦者,滿清皇帝相當嚴厲。但在本朝,在大明,逮賦者卻可以盛行無忌,崇禎愁的一頭白髮,年年下聖旨,卻也沒有能改變這種情況,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不夠狠。
第二招夠狠吧,但還有第三招。
“第三,家有田產而逮賦者,十年內,家族中人不得參與科舉。”朱慈烺緩緩說出第三招。
轟!
這一下騷動更大,百官們嗡嗡議論,連朝堂規矩都不顧了。
這一招太狠了,在大明朝,參加科舉是唯一出人頭地的機會,得中舉人進士之後,家族不但都有榮焉,而且還能享受到巨大的利益,舉人進士名下的田畝全部免稅,整個家族都可以將田畝放到舉人進士的名下,如此,一人得中,全家都免稅。
所以朱慈烺才要出此大招,一人中舉,家人沾光,一人逮賦,當然也應該全家遭殃,如此,才會對逮賦者形成震懾。
大明的賦稅非常低,照後世計算,農業稅只有百分之八,算上遼餉也不會超過百分之二十,比起宋元,尤其是滿清,足足低了一個檔次。
如此低的賦稅,除非天災人禍,否則萬萬沒有逮賦的道理。
滿朝譁然的同時,龍座上的崇禎臉色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