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財稅三策(第1/2頁)
章節報錯
“父皇,國庫空虛,非內庫所能支撐也,如若不能正本清源,找到國庫空虛的原因,縱使內庫有金山銀山,也終會有搬空的那一天,因此,兒臣有三項財稅之策想向父皇進言,同時也向朝堂上的各位先生請教。”朱慈烺聲音淡淡,從容優雅的說。
財稅之策?
朝堂上的眾臣微微騷動。
大明朝到現在,最怕聽到的就是“財稅”兩字,因為每一次朝議財稅,最後的結果都是加稅,從天啟到崇禎朝,一直如此,而且加稅的物件,都是田畝稅,從遼餉的九厘到一分二厘,天下農民已經不堪重負。
“說來聽聽。”崇禎很有興趣,對這個兒子,他是越來越器重了,如若不是兒子巡視京營,又豈會有這三十萬兩白銀?
朱慈烺拱手:“第一,請父皇廢除遼餉,並立言,只我大明存在一日,遼餉絕不復收!”
譁!
如果剛才是騷動,現在就是暴動了。
遼餉,在明朝後期,已經是軍餉的唯一來路,如果沒有了遼餉,所有的官兵都將沒有了軍餉,如此,大明朝還能存在嗎?因此,朝臣譁然,內閣譁然,首輔周延儒睜大了老眼,連龍座上的崇禎都是驚悚。
朱慈烺卻是神色不變,表情淡淡。朝臣的騷動,完全在他的意料之中。
轟然之後,竟然也有三兩個言官跳出來支援朱慈烺。
“臣附議,太子體恤百姓,未來必是仁君也!”
“臣附議,太子仁德存孝,古今未有!”
朱慈烺冷眼看到,這幾個贊同他的言官,都是剛才躍躍欲試,想要同光時亨一時彈劾他“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人,剛才認為他總督京營,可能會有架空崇禎的嫌疑,是一個壞太子,但現在卻又全力支援他,這些言官完全都是“沽名釣譽”的豬腦子,如果可以,他真想把他們拉出午門,全砍了!
而那些皺眉沉思,一臉震驚的官員,才是這個朝堂上,真正的支撐者。
“太子笑話了,廢除遼餉,軍餉從來而來?沒有了軍餉,我大明的軍隊,豈不是不戰自潰?”
最先提出質疑的是兵部右侍郎吳甡。他瞪著雙眼,驚奇的看著太子。
朱慈烺一臉嚴肅。向御座上的父皇拱手:“父皇,遼餉一年,糧食和白銀合計在一起,多不過400萬兩白銀,少只有300餘萬兩,然我大明天下,卻為這400萬兩白銀鬧的天翻地覆,雞犬不寧,正所謂得不償失,見小而忘大,遼餉正是此中代表。因此,為保為大明天下,為了北方的長治久安,遼餉,非是廢除不可!”
聽此一言,朝中眾臣更是譁然,而那些支援廢除的言官,更是興奮和受到了鼓勵,一個個都嚷嚷:“太子所言極是,遼餉乃禍亂天下之源,不可不廢啊!”“請皇上廢除遼餉!”
“遼餉廢除,然則天下軍餉從何而出?”問話的,依然是兵部右侍郎吳甡,他的上司兵部尚書陳新甲一直在給他使眼色,要他住嘴,但他根本不聽,雖然他官職比陳新甲小,但論資格、論才氣,陳新甲遠遠不如他,因此,陳新甲的兵部尚書根本指揮不動他這個兵部侍郎。
朱慈烺面色從容不說話,只是盯著御座上的崇禎帝。
崇禎帝心中的驚訝其實一點都不亞於殿中的群臣,不過做皇帝久了,驚天動地的大事見得多了,心志磨礪比一般人堅定,加上他知道兒子不是一個唐突孟浪之人,兒子既然這麼說,應該是有所本,所以他靜靜等著。一句話也不說。
朱慈烺等到周圍騷動稍稍平靜,才提高聲音,朗聲說:“有出必然有入,既然廢除了遼餉,那麼,必然要從其他地方找回。”
“從哪裡找回?”吳甡步步追問。
“第二,新徵厘金稅!”朱慈烺聲音沉穩。將一個多月所想和盤托出:“在京畿、長江、珠江等水路及陸路驛道等主要交通要道設立厘金局,每百里一處,行人不收,糧食不收,只收貨物的商稅,稅率為1厘,奢侈貴重、非民生用品者,稅率翻倍。也就是說,一百兩銀子的普通貨物,只收一兩錢,縱使其跨越千里,也不過十兩銀子,每天從驛道經過的商隊,何止千萬?商人利潤豐厚,一厘的厘金,對其不過皮毛,然對朝廷,卻是數百萬的收入。”
滿朝文武相互一看,有人眼睛一亮,有人卻是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