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他本人的身份而言,自己去詢問馮先生究竟為何如此,肯定是得不到答案的。畢竟他是丞相一脈的官員,東宮謀臣尤其是馮先生這種經驗老道的幕僚是不可能信任他的。

因此心有疑惑的王尚書思來想去,將這件事拜託給了東宮幕僚團隊中的陳齊禹。

出於老刑官的敏感,王尚書直覺馮先生和蘇大學士之間的恩怨一定不小,說不定有可利用之處。因此為保萬無一失,也為了不打草驚蛇,王尚書特意謹慎地叮囑了陳齊禹,讓他在沒打聽出結果之前,千萬不要走漏風聲。

而陳齊禹果然十分靠得住。他在東宮混得不錯,日漸受信任,與馮先生的關係相處得算是挺好。因此一段時日之後,陳齊禹終於找到機會,拐彎抹角地打聽了訊息。

馮先生這樣的老江湖,當然不會對陳齊禹知無不言。他只是偶爾在某次與陳齊禹喝酒時含混不清地透露過,他與蘇平是同榜進士。

陳齊禹是個聰明人,聯想到他在東宮時,總能聽到馮先生對蘇平的學問見識表示出不屑,也聽說過類似於“欺世盜名”之類的話。

機敏又細心的陳齊禹立刻將這些都聯絡了起來,找了個機會告訴王尚書,又提出了自己的猜測——蘇平當年是否是個欺世盜名的狀元,因此才讓同榜進士如此不屑,時隔多年依然耿耿於懷。

陳齊禹的猜測,讓王尚書立刻上了心。若是如此,這對蘇家三朝帝師的聲望,以及蘇大學士在朝中的影響力,無疑會產生巨大的打擊。

這麼重要的事,而且也時隔久遠,是否能查清楚,王尚書實在是沒什麼太大的把握。因此他與陳齊禹商量過後,決定先不驚動任何人,私下裡暗中查訪。

一則避免打草驚蛇,讓蘇平警覺。

二則,萬一什麼結果都查不出來,這件事就這麼悄悄過去也好。

“因為是在沒把握,因此下官和陳侍郎都覺得,最好等有了些許線索再告知丞相大人您。”王尚書這樣告訴陳丞相:“這萬一白折騰一場,什麼都查不出來,倒讓您白白跟著我們失望。”

理由合情又合理,在這個故事中友情出演的陳齊禹,也的確符合陳丞相心目中的寶貝孫子形象——聰明謹慎又孝順,做出的決定也符合陳齊禹平日裡的個性,因此陳丞相毫不懷疑王尚書的說法。

陳丞相臉上的表情,立刻輕鬆了幾分,他甚至有些驚喜,王尚書在這個時候有了突破,真是天助他陳家。

“慚愧得很。”陳丞相目露驚喜,但王尚書反倒透出幾分不好意思的表情:“因為時隔久遠,證據難尋。因此下官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從馮先生這個人入手。臣詳細查過馮先生的履歷,他現在的名字是假的,當年他的確是蘇平的同榜進士,兩人一直私交不錯。蘇平當年中了狀元,而馮先生則進士末位補錄翰林院抄錄。”

------題外話------

這裡是套路的分割線

陳丞相覺得自己抓住蘇平的小辮子了,但他其實和蘇平一起,都被東宮套路了。

還真是可惜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