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尚書對上官靜的勞改計劃,還真是挺感興趣的。畢竟戶部錢耙子不是浪得虛名,送人入教坊司的確算是無本買賣,可架不住許多犯官家眷寧死也不願意去,人死了就什麼都賺不到了。

因此長遠算來,建立專門收罪婦做工的工坊是很合算的。

“入教坊司做官伎和做工,是個正常人都該知道如何選。”上官靜這樣告訴陸尚書:“也不用怕她們偷懶, 將每日產出指標訂明白,若是嫌辛苦不願意勞動改造,那就還是入教坊司。”

刑部大佬王尚書想了想,也覺得可行,畢竟每年自殺在刑部大獄的犯官家眷都不少,刑部那邊也是頭疼得很。

“可以。”陸尚書和王尚書兩人頭碰頭地商量了一陣子, 很快點了頭:“我們先商議一下,拿個初步章程出來討論。”

陳齊禹也很快知道了上官靜的真正想法。太子妃的確沒打算送任何陳家女眷入教坊司, 只不過牽涉其中的女眷,徹底免罪也是不可能,代價還是要付的。

“太子妃說了,不要牽連甚廣,”王尚書這樣告訴陳齊禹:“你放心,若是真的對謀逆案不知情,刑部這邊絕不會隨意牽連她們,我們不會隨隨便便冤枉誰的。不過一切還得看過堂結果。”

陳齊禹點點頭,對此並無意見。因為就連他自己都很清楚,至少祖母,不可能不知道祖父當初的打算。他其實也沒太高期望,有罪伏法自是應該。

蘇青雲的想法也是一樣,能將家裡無辜被牽累的親眷撈出來,已經不容易了,沒太高的期待。

戶部和刑部很快拿了個章程出來, 準備在京中獄神廟旁,先建一家織坊做試點,若是可行,再進行推廣。

上官靜上朝時將戶部和刑部的章程拿出來討論,朝臣們並無太大異議。因為勞役章程並不是朝臣們的關注焦點,他們關心的,是科舉改革方案。

由寒門出身的新任國子祭酒牽頭,國子監聯合太常寺與禮部負責學校貢舉之法的相關官員共同商議改革方案十分詳實,首先是在科舉中加了彌封和謄錄兩道手續。

就是糊住姓名,然後再將試卷派人統一抄錄,防止有人按字跡認人。

這兩道防作弊手續,現代人上官靜當然很熟悉,但在大周朝算是革新,這大大擠壓了作弊操作空間,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考官徇情取捨。

改革方案還建議適度增加錄取名額,以及取消推薦制度,另外還建議細分科舉科目。

這改革方案一出,任憑誰都能看出,若是真按照這套方案執行,將大大增加寒門士子錄取入仕的機率, 而對於那些勳貴世家來說,這約等於寒門從他們手中擠佔資源,這讓他們如何能忍。

因此這份改革方案,在朝中引起了激烈的討論,以勳貴為首的朝臣們激烈反對。

而上官靜也的確做到了她之前的承諾,她將這份改革方案拿出來,由籤書樞密院事牽頭,交由翰林院組織所有官員討論完善,讓那些勳貴出身的朝臣,有充分的機會暢所欲言。

只不過……有機會暢所欲言,也不代表有機會改變結果,幾日之後,這份科舉制度改革方案,還是變成了板上釘釘的政令,向全國公佈。

禮部尚書氣得要死,但他能怎麼辦?他聯合了一群勳貴出身的朝官,在朝中拼死反對了好幾日,有用嗎?!

沒用!

很快,江南平叛的訊息也傳到了京城,西軍將領秦長盛幾乎沒花什麼力氣,就將江南那些烏合之眾一樣的府軍給剿滅了,牽頭的幾位叛軍將領被押解進京,交由三法司審理。

同樣身為三法司長官的御史大夫看到被押解進京的那幾位將領之後,像是被人按著灌了一碗黃連。御史大夫本人就是江南人,因此這江南叛軍裡頭熟人可真不少啊!

其中之一就是他的族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