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戲社裡學曲藝和戲曲的種種往事,二人總是可以滔滔不絕。

聽著臺上的採訪,臺下的觀眾亦唏噓不已。

“真的沒想到,文湘戲社已經有了這麼久的年頭了。”

“文湘戲社在我們新的國家沒成立的時候就有了,社長夫婦能這樣默默無聞的弘揚傳統文化,真是功德無量啊。”

“在這個社會飛速發展的時候,還能繼續弘揚逐漸被遺忘的傳統文化,社長夫婦真的很偉大。”

不知不覺,採訪已經到了尾聲。

是時候到重點人物出場了,記者拿著話筒動情的說道:“各位觀眾朋友們,我們的新聞釋出會已經到了尾聲了。”

“最後,我們要有請兩位神秘嘉賓登場,那麼請各位猜測一下,這兩位神秘嘉賓是誰呢?”

臺下的觀眾一旁訝然:“神秘嘉賓?會是誰呀,該不會是那個大明星吧?”

“是不是那個有名氣的弟子咱們不知道的?”

記者笑了笑,說:“諸位先別急,聽我說一個故事。在大約六十年前,國家正值戰亂時期。”

“那個時候,山河破碎,百姓生靈塗炭,當時我們的家國受到的恥辱,我們至今都不敢忘記。

“但是在戰火打響的前夕,我們的津城曾有一位傾國傾城的少女,她是梨園出身的當紅戲角兒。還有一位溫潤如玉的公子,他也是梨園弟子,是紅遍津城的相聲名角兒。”

“年輕的少年和少女就在這個時候相愛了,他們互相許下了終身。可是就在他們相愛的時候,無情的戰火打響,我們的津城也變得風雨飄零。”

“在國家危難的時候,兒女情長是容不得的。少年和少女深愛祖國大地,看著這風雲不定的亂世,都為國家的淪陷悲慟不已。”

“他們決定把青春和熱血獻給家國,只能忍痛把兩個人的情意先擱置在了一旁。在戰亂中,他們已一己之力報國,但卻被無情的戰火生生隔離了八年,這八年,他們沒有一刻不思念彼此。”

“後來,戰爭勝利了,家國也恢復了昔日的安寧。他們熬過了八年的苦苦相思,終於在津城找到了彼此,並結為連理,相攜一世。”

“他們是梨園弟子,深愛著傳統文化,他們婚後創辦了一個戲社,並用一生弘揚傳統曲藝與戲曲。”

“這二位就是文湘戲社的前任班主,年近九旬的顧安笙先生和他的夫人喬錦月女士。讓我們掌聲有請二位老前輩!”

聽到顧安笙與喬錦月的名字時,在坐一片譁然。

“天吶,這次新聞釋出會真的把前班主兩位老前輩請來了。”

“之前對兩位前輩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有所耳聞,沒想到竟然真的能見到他們二位!”

“能見到前任班主,今天不白來啊!”

主持人話畢,但見兩位工作人員扶著顧安笙與喬錦月走到了臺上。

兩個人執著手,面帶著微笑緩緩上臺,雖然因年邁已步履維艱,可滿頭的銀絲依然掩蓋不住容光煥發。

見兩位老前輩走到了臺上,臺下唏噓一片,在場所有的觀眾無一不肅然起敬。紛紛站起身,予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二位。

“他們用一生詮釋了人間佳話,他們走過戰亂時的跌宕起伏,經歷了山河破碎時的顛沛流離。”

“他們攜手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年頭,用一生將他們熱愛的傳統曲藝與戲曲發揚傳承。讓我們再一次把掌聲送給二位前輩!”

“好!”

臺下掌聲如雷鳴一般的響了起來。

臺上的顧安笙與喬錦月看著在坐座無虛席的觀眾,這一瞬間,彷彿回到了昔日少年時,臺上紅口白舌與漫舒水袖的不懼滿座驚堂。

再回首,已然是百年身,這一切的一切,彷彿就一場夢。

記者緩步走到二人身邊,對二人說道:“二位前輩用一生弘揚傳統文化,是功德無量之人。作為曲藝與京戲的前輩,二位有什麼話要對觀眾朋友們說嗎?”

顧安笙緩緩開口:“我和夫人一生堅持弘揚傳統曲藝與戲曲,我們的願望就是想讓這些傳統的文化永遠的流傳與世間,在任何時代都不會被遺忘。”

喬錦月亦說道:“我們最初創辦文湘戲社,就是想推廣傳統曲藝與戲曲。我們也希望,在二十一世紀後,喜歡曲藝與戲曲的人會越來越多!”

“好的,我們感謝二位前輩。”記者轉過身,對觀眾說道:“兩位老前輩用他們的一生弘揚傳統文化,他們之間的傳奇故事,更是人間佳話。”

“但願在二十一世紀,我們依然能夠如兩位前輩所言,熱愛並弘揚傳統曲藝與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