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同室操戈(第1/2頁)
章節報錯
城中街道上的人熙來攘往,為生活或生存或急或慢去向不同的方向,急匆匆的人臉面嚴肅;慢行的人往往顏面緩和,甚至和顏悅色。
李家派人去打探梅爵要去的學校的情況。回來的人報於老太爺說:
“學校距離李家並不是很遠。是一所專收女子的學校,學校並不是很大,聘請的教師有的是當地的什麼學術元老,或者是留過洋的年輕人。元老自然思想保守,主要是按部就班的講授些古文觀止之類;而年青人則就相反了,上課活躍得很,講授英文的也會把國外的科學發展、人情風俗、地理物產拿出來宣講,尤其是講國外女子不同於國內的種種事蹟,每每都讓學生入迷、神往……”
李長柄緊繃著臉聽完一言不發。
梅爵毅然決然的上學去了。李家的大多數人,尤其是老太爺,認為這既是對祖宗的大不敬,也是對李家的門風的敗壞。
梅爵去學校的第一天傍晚,老太太、老太爺把幾位成了家的兒子找來商量怎樣處置自作主張的梅爵。長子明確表示:
“爹,娘,依我看,不能休。我認為休了梅爵,就是跟梅家作對,跟這樣一個方方面面都盛過我們家的家族作對,能有好果子吃嗎?”
次子和老三都認同父母的想法:應當立刻休了這位梅家的姑娘。可他們誰也不敢直面說破。即使在家裡,次子和老三也都奉行明哲保身。
老四則是雲淡風輕,不做任何表示。他心裡道:你們容許人家進門,所以事情只能你們解決!
老五倒是嗯啊說了一通:
“嗯,爹孃說的極是,這老六媳婦,確實太不像話了!要管,要嚴加管教。可她進了我們家的門,沒學好,我們也有責任是不是?啊?嗯,我們也應當反思一下自己的不是。首先我就有不是,我那一房就沒管好!嗯,看看我那媳婦,一天就知道塗脂抹粉,也不為爹孃分憂,啊……”
“行了,行了……你跑來和稀泥來了!”老太爺皺起眉頭不滿的打斷道。
“你說了不少,一把水,什麼都沒說!”大哥白了他一眼,哂笑道。
要休六房媳婦,李家的所有人沒多久都知道了這個沒正式說出來的家長決定,包括梅爵也也聽到了風言風語。
妯娌們聽說了老太爺的這個決定,都驚愕不已。就連二嫂季氏都替梅爵捏汗捏得心發慌。大嫂也為梅爵慨嘆不已……在她們看來,在女人的名節重於生命的環境裡,千萬不能有差池。但是梅爵心裡看得很高遠,靠自己才是最牢靠的譜氣,李家也許只是今天的棲身之地而已,明天她會在哪裡,會怎樣,不知道,所以要儘早擁有把握自己的命運的能力,上學一事更不能鬆懈……
閒暇時,梅爵站在六房的天井裡,望著牆裡牆外花草樹木、亭臺樓閣,深感陌生與孤寂。不要說李家人對她的外道,連她自己也認為,自己只是這裡的過客,而不是歸人。這裡的人,這裡的是是非非,這裡的處處錦繡繁華與種種循規蹈矩,與自己無關緊要,其實她這樣認為時,心胸自然格外坦然,面對李家上下對她的種種指責、規勸、嘲弄亦或者是友善,她既然從來就沒有拿起來,也就無須放得下。而由她內心表現出來的曠達坦然的大氣,讓瑞卿和銘卿心裡也暗暗的佩服的很,自嘆堂堂鬚眉弗如她這巾幗。
入學幾個月後,梅爵擔心她每日出進李家都太惹眼了,妯娌們必是閒話不斷,若是惹得老太爺、老太太更加急眼了,可能會給她的上學帶來什麼麻煩。她就又向老太爺、老太太提出了要在學校寄宿,但老太爺、老太太不等她解釋什麼因由,就堅決反對說:
“寄宿不行,無論怎樣都得回家來住。”
梅爵只得表示同意並解釋道:
“是,我會回來住!只是我擔心自己日常出入頻繁,又給爹孃惹來不快,所以才想住學校的。”
老太爺、老太太聽了她的話,緊繃著臉朝她望了一眼,一言不發,心裡卻道:你既有這般自知之明,為何還要出去上學?
雖然進了李家的門,梅爵沒有被贈予翡翠李子,也許無形中就註定她不受李家媳婦的規範的約束。蘇氏老太太、老太爺常常這樣寬慰自己。每當想起張白貞,想起那枚不知去向的翡翠李子,老太太就莫名的悲傷。李老太爺有時也會想起這位確定了身份卻沒有走進李家大門的兒媳婦,心裡卻不由得慶幸,否則不知怎麼跟張家交代,怎麼跟祖宗交代;當然也懊惱,如果這梅家兒媳婦守點婦道,懂點規矩,這樁親事家裡人也就沒得說了。
這天下午,梅爵聽老師講外國新奇事兒,放學的路上還興奮不已。到了家,她下了嬌子,腳步輕快的往上房走,冬子跟在後頭。要進上房大門時,冬子連忙低聲提醒她:
“小姐,不要這樣高興洋溢的進去,要有穩重樣子!被別人瞅著,又要被說閒話了!”
“嗯……”梅爵停了一下,會心一笑。
她們徑直往上房正房去報告回來了,但是剛走了幾步,就聽見正房裡傳來大聲的斥罵聲:
“……怎麼?以為我死了嗎!”
“……”
“一個個的,全都反了?……砰——”
站在門外的梅爵也被這驟不及防的拍桌子的響聲嚇了一跳,不由自主的哆嗦了一下,然後,停住腳步,站在門口。冬子弩嘴皺眉小心的提醒梅爵道:
“小姐,我們不要進去了吧!裡面,挺嚇人的!”
梅爵站在那裡,就見丫頭們急忙忙的往這裡跑,有上房的,有大房的,有二房的,三房的,五房的……又看見大哥榮卿、二哥賡卿也來了,個個都刻板嚴肅的神情,梅爵眼瞄著一個個面孔凝重的人進出,站在一邊心想:不知道是誰又觸了老太爺的黴頭,惹來這般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