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主要來源於CAA的分析部門和羅伯特事務所僱傭的諮詢公司,後者收集的更多是一些小道訊息,而前者對於奈飛這個新崛起的好萊塢渠道商相當重視,最近這兩年還建立了專門的資料庫,其中有非常詳細資料。

這些都有利於墨菲做出自己的判斷。

不管怎麼說,在這種涉及到數千萬美元的專案上面,墨菲必然會慎重,雖然現在他很有錢,但也不會蠢到隨便扔幾千萬美元打水漂玩。

躲在家中的書房裡,墨菲用掉了整整一天的時間,翻看關於奈飛的各種資料,漸漸明白裡德哈斯廷斯為什麼這樣做了。

結合多方的資料和分析,他不難看出奈飛對於製作內容的需求,可以說只能用非常渴望來形容了。

在好萊塢,擁有廣闊發行渠道的廠牌要比內容製作商更加佔據產業鏈的上游位置,但奈飛這樣的渠道支持者想要加入到下游內容製作商的行業中,既是主動的選擇,也有迫不得已的原因。

一家以追逐商業利潤為目的的公司突然用放棄大筆利潤的方式想要爭取合作,任何人都會產生天然的戒心,尤其裡德哈斯廷斯這種一路搏殺出來的商業巨頭,更是不能小視,墨菲搞不清楚狀況的話,肯定不會隨意應下來。

如今,以電影業為代表的文娛產業經營者都在探索做大做強的實現途徑,無論是構建大娛樂生態圈,還是佈局泛娛樂產業鏈,企業經營範圍擴大和結構轉型升級的步伐越發快速而堅定。

當前娛樂無國界、產業無邊界的市場競爭大環境下,整合、構築自己的全產業鏈,豐富贏利點和盈利模式,就是奈飛的戰略計劃。

對於商業公司而言,最好的行業就是壟斷行業,壟斷意味著定價權,意味著生產者剩餘,雖然對社會福祉不一定是好事,但對盈利而言肯定是多多益善。

但現在的奈飛曾經有定價權嗎?墨菲看過資料,得出了很明確的結論:奈飛沒有!

一直以來,奈飛都不敢漲價,因為很大程度上她就是仗著價格優勢滅掉了Blockbuster。奈飛甚至曾經還給了一些使用者一生的承諾,保證7.99美元/月不變心,這被很多人戲稱的祖父條款,就是指對某些使用者保持老合同的效力。

另一方面,由於自己不像好萊塢六大公司一樣可以製作內容,奈飛對於下游的內容製作商也毫無優勢可言,他們也沒有定價權,反而需要支付的內容版權費用年年漲,如果不走上製片之路,奈飛就會陷入對使用者無法提價,而需要支出成本不斷增加的這個奪命迴圈不可自拔。

要打破這個死迴圈只能靠漲價,要漲價而不能讓使用者流失,只能在內容上培養使用者黏度,於是自制內容就成為幾乎最容易的出口。

所以,墨菲不難搞清奈飛要走上自制內容這條不歸路。

從這些上面來看,他也明白奈飛和裡德哈斯廷斯為什麼要來找他合作,而不是其他的導演或者製作公司。

墨菲斯坦頓在好萊塢是響噹噹的品牌,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就是出產優質作品和高額利潤的代名詞,哪怕是到了今天,斯坦頓工作室參與投資和製作的每一部影片,都能較為輕鬆的實現盈利,墨菲本身參與的影片不但能盈利,更是口碑爆棚……

反觀奈飛方面,流媒體+原創內容的模式不止他們想搞,從墨菲得到的資料來看,很多公司都在策動這方面的計劃,而且這個行業門檻其實不高,有實力的公司基本上是說搞就能搞。

從CAA提供的資料上面,墨菲看到奈飛在網路影視服務業務上的對手排排隊可以走出一個浩蕩的隊伍:,華特迪士尼、,,,d,,臉書也正在招兵買馬找媒體公司找明星找網紅,跟媒體不沾邊的沃爾瑪收購了Vudu,就連在旁邊玩沙的蘋果也是虎視眈眈,要來親自操刀streaming的流言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不錯,奈飛在網路影視服務提供業務上面仍然是當之無愧的行業老大;但是令人哽咽的是,其屁股上卻死死的黏著一窩論實力都屌炸天的其他行業的老大。

儘管在北美奈飛都有了俚語,,意思是“看看Netflix約約pao”,奈飛卻不敢走錯一步,屁股上那麼一群大佬,奈飛走錯一步,就可能萬劫不復。

“所以,他們才選擇你。”

趕來波浪莊園的比爾羅西斯對墨菲說道,“因為你就是成功的保障,奈飛即使在利潤方面有所損失,卻可以透過內容的口碑,進一步加大使用者粘性,以及吸引到更多的新使用者!”

對於影視製作來說,奈飛只是個新兵蛋子。

墨菲合上面前的資料,很確定的說道,“拍片雖然不是奈飛唯一的出路,卻是最容易的的那條路。”

面對如此激烈的商業競爭,也怪不得裡德哈斯廷斯開出如此優厚的條件。

所以說到底,想要爭奪使用者,就要有出色的內容,那些技術和資料都是虛架子,別人想模仿就能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