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三 英明(第2/2頁)
章節報錯
畢綏南離京已有六七日了,皇帝招他進京,為的是詢問開海禁的可能性。
無奈這個話題著實敏感,開海禁的風聲剛剛傳出去,畢綏南成了眾矢之的。
在一幫朝臣的推動之下,畢綏南被御史和朝臣們參奏,儼然成了江南水災的首罪之人。
好在有皇帝一力迴護,加上曹琅的震懾,皇帝和內閣各退了一步。
開海禁一事暫緩,先安置好江南的災民。
畢綏南的位置暫時不動,依舊是慶陽府知府。
至於御史們參奏的“私通海匪”,查無實據,也就不了了之。
隨著畢綏南的南下,因水災和開海禁鬧得不可開交的京城,漸漸恢復了平靜。
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北境那邊,那裡的戰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上至三公九卿,下至販夫走卒,都對這一戰極為關切。
狀元樓裡天天都擠滿了茶客,胡亂分析著眼下的局勢。
而皇帝也不再掩飾,每日召威遠侯方欒和兵部議事。
滿朝上下都知道,這一戰是皇帝親自指揮,意義重大。
其他的朝政紛紛為戰事讓路,連十月初一的經筵都停了下來。
十月初二,北境傳來軍報,北狄派了一萬援軍,在兩日之內重新奪回了三座城池。
十月初三,北境又傳來軍報,北狄增援了五萬人馬,繞過了大衍佔領的五城,直接攻打潞原境內的金瀾關。
原本因為屢屢大捷而一片歡騰的京城,頓時沉寂了下來。
人們這才知道,北狄還是那個兵強馬壯的北狄,前些日子只不過是打了個盹兒。
只要北狄認真對待,大衍根本不是對手。
金瀾關是大衍北境的屏障,北狄攻打金瀾關,這是又要打過來嗎?
一時間,人們又開始噤若寒蟬起來,就連京城中的人流也少了許多。
這樣的氣氛下,皇子們的大婚似乎變的無足輕重。
十月初六,太子謝曜成婚,百官到東宮入賀。
禮成之後,宮中照例備下了喜宴,由皇帝和太子向群臣敬酒。
然而酒席還沒到一半,先是曹守禮和皇帝耳語了幾句,皇帝當場離席,去了集義殿。
緊接著,幾個內閣眾臣也察覺到了不對勁,滿臉慌張的去了內閣值房。
官員和命婦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皆是停下了酒菜,四處求證。
望著宴席上稀稀拉拉的人群,謝曜鐵青著臉,暗暗握緊了拳頭。
這是他的大婚之日,原本應該是舉國歡騰的大日子,卻被弄的如此冷清。
上至皇帝,下至百官,說走就走,沒有人把他當一回事。
謝曜並不知道的是,這個時候,集義殿內的氣氛冷的滲人。
幾位內閣重臣都被叫到了集義殿,但卻沒有任何聲響。
皇帝目光森然,在內閣幾人臉上一一掃過,沉聲問道:“你們誰能和我解釋一下,北狄是如何進入到了關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