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黑馬電影,爆款電影,包括大家後面打趣說的奪妻之恨陳狗,他拍的偵探系列的電影就是典型,自編自導,這樣他知道需要什麼的角色,什麼樣的表演,包括寧x和韓x這些都是典型的自己寫自己拍。

國內導演也從純導演向著創作型導演轉型,老一批導演那一套已經不適合現今市場了,這裡要說一些早一批國內導演,導演這工作他們是遊刃有餘,但對於編寫他們是真的弱,需要搭配一個編劇,很多最後編劇和導演鬧掰了。

因為理念不同,早期一些知名導演拍的電影,大家都說劇情好牛,其實劇情真的牛,因為這都是已經出版的暢銷,有的是國內的有的是國外的,導演看中了,就去買版權,然後在拍。

這樣就簡單多了,導演本身就是書迷,他喜歡這本書,看過這本書,腦中有自己對這本書的故事理解和角色畫面是什麼樣子的雛形了。

可問題是,千禧年後實體書也沒啥優秀作品了,該被拍的都拍了,而且在拍已經出版的作品,大家興趣不大了,比如金老爺子的書,出新版了,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影視公司為了保本拍的,沒有其他好本子了。

本子是很重要的,要不然鬼吹燈也不會被拍了又拍,盜墓筆記拍了又拍,但這類拍多了,就沒啥驚喜,很難出彩,就會逐漸失去市場,關鍵這類的已經沒法突出導演是誰了,ip太大了,大家只關注內容,導演拍再好也沒多少人關注導演了。

那怎麼辦?需要沒有面世的新本子,給觀眾一個完全未知的世界,給一個驚喜,難不難?非常非常的難。

如果這個本子不錯,但導演看了不喜歡,那就不行,不能拍了。

導演喜歡這個本子,但拍出來觀眾不喜歡,那就把導演名聲毀了。

這就是賭的成分了,到底觀眾喜歡什麼?

這時候創作型導演出現彌補了這個問題,我能拍也能寫,我先從觀眾喜好中抓取資訊,然後在去寫去拍,效果好了我繼續寫這型別拍這型別,觀眾要是覺得厭倦了,我在換風格寫,在換風格拍。

這才是陳實看中的,未來缺的是能編會導的人,而這類人,大部分創作才華週期為五年,很短暫的,能長久下來的,那就是頂尖的,別說其他的,創作黃金搭檔周董和文山也有才華耗盡的時刻,事不過他們的才華比別人多了五年,那就封神了。

但演員不同啊,演員可以一直持續大火二十年,陳實和演員們簽訂的時間為十年,因為演員有個黃金十年定律,就是一個演員不管多麼火,他只有大紅後的十年時間算是頂尖的,後期年紀增長,就很難在演男一號了,大多是配角,因為年齡的限制,讓很多演員沒法在成為主角的歲數。

一般過了黃金十年,首先最直觀的就是票房號召力已經下滑嚴重了,大家都說星爺為何不出來拍戲了,其實他是非常聰明的,他當導演可以有很多機會嘗試,他現在即使出來拍戲,演什麼人物?歲數在這了,很可能出演爛片,毀了名聲,晚年不保,所以他寧願不出演。

很多和星爺一樣級別的還在演戲,但基本都是票房不佳,不但票房不佳,而且電影口碑也不行,因為沒多少人會喜歡看五六十歲的人在熒幕上當大主角,比自己小几十歲的人談戀愛之類的故事。

陳實是準備用五年時間拍出幾十倍電影,捧紅至少十名實力派演員,說白了,陳實要造星,一個明星的廣告價值非常的恐怖,尤其帶貨能力,陳實想要培養的是代言人,為靈石宮服務。

這邊主攻精品電影和實力派演員。

另一邊,讓李曼妮主攻偶像團體和流量明星,要求很簡單,好看,好看,好看,要好看的男生女生,才華不需要多麼多,容易控制就可以。

就是為了吸引一批喜歡追星的人服務的,主要是為了那群看臉的人準備的。

這群人也是為了靈石宮的產品而誕生的,陳實非常清楚,未來一名流量的價值有多少。

電影院,陳實準備至少要有五百家,爭取做到每個城市有一家電影院,國內一共有661個市,1301個縣,陳實先定五百家電影院,先把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個經濟大區域給佔了。

然後掌控一定電影圈的話語權,我電影院多,先放自己公司拍的電影,其他家的想進來,可以,給錢,而且還得答應讓我的藝人去演一下出個鏡啥的,還要幫靈石宮打打廣告。

這時期大家對電影院還沒啥品牌概念,不得不說關於億達影城,要不是小王突然橫空出世各種撕,有了足夠的關注度,大家才會關注到他家的影城品牌,那也是二三年後的事了。

千萬別小看娛樂這塊,還有電影院,後來小王家資金出現了一些狀況,讓人沒想到的是他家的娛樂產業撐起來在盈利,因為一部電影就有幾十億的票房。

還是大家說的陳導,奪妻之恨那位,他當年拿到老王給的錢去拍第一部偵探電影,大賺特賺,幫助老王度過了第一個資金難關,後來幾部老王全部押寶他的偵探系列。

陳實現在做的就是先瘋狂開電影院,前期肯定砸錢不賺,但很快,不需要兩年就會很賺了,國內電影市場,很快每年就有百億的票房收入了,這個收入是非常穩定且持續走高的,只是票房方面,還沒算影片爆火後帶來的其餘商業價值。

這個市場,陳實要先站著,兩年內開五百家電影院,三年內爭取開到七百家,到時候陳實可以左右一些電影的命脈了。

而前期收購的那麼多媒體公司和營銷號,完全是為了掌控流量,你想紅,先來找我,我可以讓你紅,也可以不讓你紅,話語權在我,不在你。

陳實為這個計劃,準備了二百億投資,二百億要達到五千億的效果。

媒體,影院,陳實都入手了,還有一樣東西必須也要入手了,那就是平臺了,影視平臺,音樂平臺,這個很難去掌控,但可以入股合作,這三樣缺一不可。

安排好一切後,陳實回到家洗漱,他在考慮一件事。

要不要這個時期入股科技圈,想了想,這趟水還是別摻和了,不如安心做配件,因為這趟水太多人摻和了,他進去也討不到好處。

但如果給這群科技圈的人打輔助呢?比如做螢幕,做電池,做資料線,做充電頭,做晶片呢?

陳實決定只做供應,不加入混戰,他的第一個目標是貼膜和資料線充電頭,這個看起來不起眼,但未來是必不可少的,先提前做好準備,做到這幾個市場的百分之八十份額。

整理好思路,陳實衝了杯咖啡。

幾個月後,一件事讓陳實有點哭笑不得,有人在他面前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