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得知伏爾加河下游的蒙古人,已經發起反俄起義,隨即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於此同時,負責與沙俄談判的大臣,照會沙俄代表,表示由於雙方條件存在嚴重分歧,而沙俄方面又不願意妥協,聯盟將以戰爭方式,來獲得聯盟想要的條件。

雖說高歡算計了沙俄,但是該走的流程還是要走,這也是制定一種國際慣例。

突如其來的訊息,令沙俄代表團極為憤怒,不過他們想要給沙皇通報訊息,也已經來不及了。

這時,高歡的軍令下達,沉寂了多日的烏拉爾河前線立時就沸騰起來,步軍迅速做著戰前準備,炮兵陣地則掀開了油布,露出一門門的火炮。

在長達千里的戰線上,高歡集結了二十萬大軍,分為三個叢集,北路軍團由袁時中率領,馬步兵馬共計五萬人,目標自烏拉爾山脈南端直插喀山方向,切斷俄軍在伏爾加河上的補給線。

此時的戰爭,特別是幾十萬人的大戰,特別依靠後勤補給。

當年秦趙長平之戰,除了參戰的軍隊外,還有百萬人為兩支軍隊輸送糧食。

現在乾朝與沙俄作戰,乾朝是依靠鐵路,將糧食運輸到安西,再用馬匹和駱駝運動到前線,中途消耗很大。

沙俄則是依靠伏爾加河,來實現大軍的運輸和補給。

喀山位於伏爾加河中游,聯盟如果佔據這裡,便能截斷沙俄軍隊的運輸線。

如果沙俄不依靠河流運輸補給,那麼將極大增加沙俄的負擔。

因此奪取喀山,對於迫使俄軍決戰,是很重要的一步。

南路軍團由高傑率領,也是五萬人馬,自烏拉爾河下游渡河,沿著裡海之濱向西推進,直插向烏克蘭地區,奪取東歐的大糧倉。

限制乾朝大舉西征的主要問題,就是路程遙遠,補給不方便,南路軍拿下烏克蘭地區,聯盟就能夠做到因糧於敵,同時也能打擊沙俄的戰爭潛力,迫使沙皇臣服。

中路軍本來是由孫傳庭統帥,可是老督師年齡太大,沙俄的冬天又太冷,萬一拖到冬季,老督師撐不住,那便影響整個作戰計劃了。

因此高歡決定親自掛帥,統領十萬兵馬,自中間突破俄軍防線,然後直撲薩拉托夫,尋找沙俄主力決戰。

高歡希望決戰地點放在伏爾加河下游,這裡距離聯盟近,有利於補給。

另外如果聯軍能夠在伏爾加河下游,消滅俄軍主力,那麼進軍莫斯科就容易多了。

這時,高歡一聲令下,東岸陣地上被掩體遮蓋的炮陣露出了本來的面貌。

一千多門重炮,炮口高昂,對準了西岸的俄軍陣地。

這些重炮運輸不便,沙俄境內的道路狀況,遠遠比不上大乾境內,他們大多不能出現在後面的戰鬥中,所以這次將打光彈藥儲備,確保強渡部隊順利渡河。

三月初三夜,中華聯盟的天子,大乾帝國的皇帝高歡,下達渡河命令,北路集團、南路軍團、中路集團,三個叢集,二十萬大軍橫渡烏拉爾河,向沙俄發起雷霆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