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預料的不錯,聯軍一撤,六個國家之間的矛盾,便集中爆發。

因為德里會議時,各方對於疆域劃分都不太滿意,所以他們之間,邊境衝突不斷,摩擦每天都在發生。

有聯軍駐紮時,各方害怕激怒乾朝,不敢有什麼動作,可聯軍一走,他們一個個就活躍起來。

有見於聯盟強大的實力,各方起初並不敢發動戰爭,而是希望乾朝介入,來判定爭議地區的歸屬問題。

不過,聯盟官員卻讓他們自己協商,只是不痛不癢的呼籲各方冷靜,然後便給他們賣起了物資。

乾朝這樣的態度,被各國認為是默許他們自己解決。

奧里薩國王咔多其,遂即向乾朝採購大批物資,準備發動戰爭。

為了進一步試探聯盟的態度,咔多其還提出向乾朝購買軍火,不過乾朝卻以印度局勢緊張,出售軍火非常敏感為由拒絕了咔多其。

印度各國人民,對緊張的局勢都非常擔憂,他們得知乾朝的決定後,內心紛紛感謝大乾,並希望大乾能夠進行調停,避免印度發生戰爭。

這時大乾駐各國大使,卻都以各國內政,大乾不便干涉為由,採取了旁觀的態度,只是表示大乾決對不會出售軍火,不過私下裡卻唆使張獻忠向各國政府兜售軍火。

印度局勢這麼緊張,西國向大乾採購一批軍火意圖自保,這很合情合理,至於這批武器,怎麼流入六國,大乾就不知道了。

乾朝不願意參與,各國對於乾朝卻都沒有怨言。

既然大乾不參與也不干涉,而戰爭又難以避免,各國的統治者便紛紛開始擴軍備戰,準備靠自己的力量,奪取更多的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六國見乾朝對他們之間的衝突似乎不敢興趣,默許了各國間的武裝衝突,便給了各國統治者發動戰爭的膽子。

一時間,各國瘋狂擴軍,首先是奧里薩國王咔多其,把軍隊擴張到三十萬,並大肆向張獻忠購買武器。

這引起了其他幾國的不安,他們紛紛擴軍備戰,終於在聯軍撤離印度一年後,爆發了六國混戰。

六個國家,分為兩個集團,雙方都是信心滿滿,認為一年之內,戰爭就能夠打完,結果這場混戰,卻一直打到高歡西征沙俄結束,也還沒分出勝負。

戰爭之所以持續這麼久,自然是有乾朝的暗中干涉,高歡透過張獻忠和孫可望兩人,讓他們各自支援一派,透過控制軍火和物資供應,來保證兩大集團之間,始終處於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不會允許一方出現在壓倒性的優勢。

當雙方勢均力敵,有和解意向時,他們又會突然給一方大量支援,給他們勝利的幻覺,讓戰爭無法結束。

在這種情況下,兩方誰也奈何不了誰,只能不停的向乾朝購買物資和武器,最終債臺高築。

最後,還是高歡看在印度各族人民的請求下,出面干涉調停,才讓雙方勉強達成停火協議,維持住了表面的和平。

這場六國混戰,給印度地區帶來了極大的傷害,戰爭不僅讓各國民不聊生,大批國內精英帶著家產,來到聯盟控制的區域避難,還使得各國之間結下了解不開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