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得知訊息(第1/2頁)
章節報錯
江南,乾朝京師。
時間一晃到了,隆武三年的二月。
高歡剛忙完春耕典禮,便將精力投入到國事上來。
偌大一個帝國,疆域太過廣大,每天都有各種事情發生,有太多事務需要處理。
這麼多國事,如果樣樣都需要高歡處理,那麼高歡就算是三頭六臂也無法勝任。
高歡並非朱元璋那樣的猛人,對於那些一般的政務,高歡直接交給議政院,他則只把握大的方向,還有一些他覺得值得關注的事情。
這其中第一件事,自然是河東的集體農場,然後則是關注滿清與荷蘭的交流。
河東的集體農場能否成功,關係到高歡的土地政策能否順利推行,同時也決定了,乾朝政權的性質。
乾朝到底會成為像歷代王朝一樣,成為維護士紳地主利益的封建王朝。
還是一個維護百姓利益,帶領全人類走向光明,不是人吃人的的偉大文明,就看土地政策能否成功。
高歡作為過來人,深知那些靠著收租的地主,對於推動人類和國家的發展沒有任何意義,他們只擅長壟斷土地與剝削,加劇社會矛盾與貧富分化。
士紳地主囤積土地,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他們靠權和錢起來之後,不會將錢投入到其它領域,而是喜歡幹收租這種沒什麼技術含量和風險的事情。
收租子多舒服,沒有風險,也沒有什麼競爭,他們不會將錢投入創新,去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而是吸收百姓和社會的鮮血。
高歡覺得一個只會收租計程車紳和富人,一個只會世世代代剝削平民百姓的人,並不值得尊敬,比如李超人,還有那些網上放貸,變相收租的人。
高歡要改變土地制度,就是逼著乾朝計程車紳和商賈,沒有機會收租,那麼他們便只能將錢投入風險較高的創新,還有開脫海外市場的貿易中去。
一個富人,手上有一筆錢,他是會傾向於買了土地或者房子,去收租,追求風險低,卻穩定的回報,還是選擇去研究新的技術,去探索外部的市場,與西夷競爭,高歡想來,大多少人都會選擇前者。
而選擇前者,他們透過收租,積累財富後,必然傾向於佔據更多的土地和生產資料,繼續收更多的租子,便會造成土地兼併,貧富分化等各種社會問題。
高歡一直關注著河東,孫可望出任河東布政使後,開始在太原推行集體農場,各種經濟作物已經種了下去,暫時沒有出現什麼問題。
現在只要等到年底時,農場效益好,能夠給軍戶足夠的分紅,便能改變軍戶對集體農場的看法,消除他們對高歡的怨氣。
這邊有利於,土地公有制的推行。
高歡之所以將伐唐的時間,定在秋收之後,除了秋收後將要入冬,乾軍能夠踏冰過河,攻入關中之外,便是因為秋收之後,農場一年的成果可以確定下來,軍戶明白自己能夠分多少紅後,必定士氣大振。
另一件事,便是關於清廷與荷蘭的聯合。
清軍退出關內後,透過剝削朝鮮,以及從唐國採購物資,逐漸在關外站穩了腳跟。
隨著小冰期過去,關外的氣溫升高,東北的土地變得適合耕種。
那裡土地肥沃,有最適合種植的黑土地,清廷從朝鮮獲得了適合北方種植的水稻,還有麥子、大豆,再加上乾朝傳過去的番薯、玉米、土豆等新作物,吃飯的問題初步解決。
在餓死十來萬人後,清廷渡過了饑荒,開始有精力擴充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