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微微頷首,“丞相問吧!”

徐以顯遂即看向賀珍,微笑道:“賀將軍,不知到你可知道長安的情況?”

賀珍投降過來,正要立功表現,忙起身行禮道:“回稟丞相,卑職對長安的情況,還算了解。自河東之戰後,乾軍佔據河東,冬季乾軍踏冰過河,就成了懸在李際遇頭頂的一柄利劍。近半年來,李際遇為了抵禦乾軍的進攻,在關中集結了近二十萬人馬,其中五萬就在長安!”

徐以顯問道:“長安的城防如何?”

賀珍道:“長安乃數朝古都,明太祖時還曾考慮遷都關中。這長安經過明朝二百多年經營,又有闖王和李際遇加固修繕,防禦設施可謂極為完善。”

徐以顯聽完後,微微頷首,然後向張獻忠行禮道:“陛下,此次滅唐,表面上是與李際遇的較量,實際上則是與高歡的對抗。因此奪取關中,臣以為不能不考慮乾軍。”

張獻忠微微頷首,實際上就是徐以顯勸說,他才下定決心,虎口奪食,與高歡爭奪關中。

徐以顯繼續說道:“方才臣聽了賀將軍的話,可知唐國在長安的兵力並不弱。若是李際遇憑城據守,或者是如陛下擔心一般,抽調潼關兵力,都可能給高歡製造出兵的機會。”

一旁李定國沉聲道:“我也正擔心這點。若是長安久攻不下,高歡必定出兵。屆時大西與李際遇兩敗俱傷,定然便宜了高歡。”

張獻忠嚴肅道:“丞相可有什麼方略?”

徐以顯伸出四根手指,“陛下,臣以為此次攻取關中,大概會出現四種情況。臣根據四種情況,制定了四個方案!”

張獻忠做出準備認真傾聽的樣子,“丞相請說!”

徐以顯遂即道:“第一種情況,也是最理想的一種情況,便是大軍兵臨長安,李際遇準備不足,長安被輕易攻下,李際遇亦被陛下控制。這種情況下,大王便可讓李際遇歸降,大西全面接手關中,並且迅速佈防,準備抵禦乾軍的攻擊!”

張獻忠微微頷首,“這確實是最理想的狀況。另外三種呢?”

徐以顯道:“臣主要想說的,就是剩下的三種情況。第一種,李際遇棄城而逃。現在唐國面臨乾朝的巨大的壓力,我大西又忽然攻擊,李際遇心中應該很清楚,唐國無法面對大西和乾軍的夾擊。因此臣以為,李際遇大機率會棄城而逃!”

張獻忠點了點頭。

徐以顯繼續說道:“第二種情況,大軍兵臨城下,李際遇堅守長安!唐國的根基在關中,李際遇可能不願意放棄,選擇堅守關中,然後威脅放開潼關,來與陛下談判。”

張獻忠沉聲道:“繼續說!”

徐以顯嚴肅道:“第三種情況,乃是最糟糕的一種情況,便是李際遇堅守長安,然後調集潼關兵力入城,直接放乾軍入關,然後他躲在城中,看我們與乾軍交戰!這對我們而言極為不利,對於李際遇來說,也是昏招。”

張獻忠微微頷首,詢問道:“丞相既然想到這幾種情況,應該已經有了應對方略!”

徐以顯笑道:“陛下,臣需要一副地圖。”

張獻忠立時揮手,“拿地圖來!”

(求月票,推薦,追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