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章第二次旅順戰役(第1/2頁)
章節報錯
高歡親自來到澧州,會見了張獻忠、劉文秀、徐以顯等西國俘虜,提出了和平解決西南問題的提議。
西軍遭此大敗後,西國已經沒有能力與乾朝抗衡。
張獻忠等人都明白,繼續對抗的話,必然是死路一條,唯有向乾朝稱臣,才能夠有一條生路。
當然,高歡首先是希望西國能夠舉國而降,全部歸順乾朝,若是西軍殘餘不願意,那麼再商談保留西國之事。
這時在澧州縣衙內,高歡坐在節堂內,張獻忠等人坐在兩側,聽著高歡給他們灌輸他的思想,提出為華夏民族爭取更大生存空間的理論。
高歡微笑道:“朕與諸位爭鬥多年,如今勝負以分。再鬥下去,徒傷中國元氣,對整個民族,對整個國家都是無意的。朕的意思是,大家不要再打了,一起建設天下,為華夏開疆擴土!”
張獻忠、劉文秀平平頷首,最騷的是徐以顯,還拿了筆和本子,記錄高歡的話語。
為了推廣教育,乾朝的造紙行業十分發達,讓紙張逐漸評價,另外由於毛筆書寫,速度慢,且沒幾年功夫寫不出一手好字,高歡還親自叫人研製出了鉛筆,以便書寫。
張獻忠道:“陛下說的有道理。我們內鬥,只能讓外夷有可乘之機!”
高歡欣慰頷首,“嗯,你這個認識,比較深刻!我們現在應該團結一致,打出去,教化四夷,而不是給夷狄攻擊我們的機會!”
高歡與張獻忠等人商議的氣氛十分和諧,很快就達成了共識,張獻忠請命親自去西國招撫舊部,高歡卻選擇派遣徐以顯,攜帶高歡和張獻忠的書信前往昆明,去見一見西國小朝廷,商議歸順乾朝之事。
這到不是高歡不信張獻忠,沒有孫策的胸襟,而是老張自己把路走窄了。
明末十餘年間,張獻忠反反覆覆降而復叛,已經沒什麼信譽可言了。
因此高歡必須有所防備,所以派遣徐以顯前去,進行招降,若實在不行,高歡再考慮張獻忠。
高歡還擔心著遼東的事情,不想拖延太久,商議完成後,便讓禮部侍郎錢秉鐙與徐以顯一道前往昆明宣旨,不過高歡也沒報太大的希望。
畢竟張獻忠是階下囚,已經做不了西國的主,就似土木堡被俘虜的明英宗,說的話未必會有人聽。
因此談判的結果如何,還要看昆明方面什麼態度。
……
這時,高歡急於解決西南問題之時,遼東烽火再起,清軍捲土重來。
朝鮮平壤城,城門開啟,近萬八旗鐵騎,馬蹄踩著積血,呼嘯而出。
騎兵之後,肩抗火槍的清軍士卒,魚貫而出,沿著官道向北前進。
現在朝鮮基本平定,豪格留下一部人馬,繼續圍剿朝鮮北四道的叛軍,清軍主力則向遼東轉進,準備發起第二次旅順戰役。
洪承疇出使倭國,以朝鮮南四道為代價,成功請到倭國的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