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廢兩改元,推銷國債(第1/2頁)
章節報錯
酒肆內,食客們都在談論著政事。
這讓高歡感慨,男人特別是中年男人,最敢興趣的話題,果然還是國家大事和世界局勢。
對於這種情況,高歡其實是樂於見到的。
雖說百姓們談論政事,許多都是胡說八道,甚至憑空捏造,讓真正懂得政事的人聽後,會忍俊不禁,但百姓能夠去談論政事,關心國家大事,本質上是民智逐漸開啟,國家認同已經建立的表現。
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是近代化的必要條件,所以這是好事情。
這時高歡聽著食客們的高談闊論,看向周延儒道:“商賈和士紳都是人精,豈會看不出來?而且國債是要發出去,高價收的話,不像新幣一樣,可以設定成套才回收的條件,屆時國債又回到藩府手裡,豈不是賠本賺吆喝。”
周延儒想說,可以炒起來在丟擲去,但他知道高歡不會同意。
因為高歡要建立藩府的信譽,而且發國債不是一錘子買賣,此後五年內,每年都會發一筆。
這筆將人坑了,下筆就沒人買了。
“大王考慮周全!”周延儒忙道。
這時堵胤錫道:“既然國債年利三分,那麼為何一定要賣給士紳和商賈呢?為何不賣給百姓,讓百姓獲得收益。其實臣以為,藩府可以先發一筆短期的國債,最好一到兩個月就能兌付。只要百姓確實能夠拿回本錢和利息,臣以為百姓就會踴躍認購,士紳商賈也就沒了顧慮。”
高歡捋了捋鄂下短鬚,明朝海上走私貿易極為頻繁,據說西班牙在南美挖的銀子,有一半都流入大明。
不過,明朝的通脹,卻並不明顯,主要原因就是士紳和商人賺了錢,缺少投資的渠道,不能錢生錢,所以將大批銀子埋到地下。
這點高歡再清楚不過,他在河南時,沒少從老財主家地下刨銀子。
國債三分利,比不上地主們給人放高利貸,可是給一般人放貸,人借了錢最後可能還不上,借給高歡,只要高歡不想賴賬,最後肯定能還上。
銀子埋在地下,一年沒得收益,若是能買個十萬兩的國債,一年就能賺三千兩的利息。
若是收租子,得上萬畝地,才能收三千兩。
因此只要高歡不賴賬,那麼這對於士紳和地主而言,可以說是一件掙破頭的投資渠道。
高歡想了想,覺得堵胤錫說得有理,既然這件事情,能夠獲得穩定的收益,那不如多留些份額給普通百姓。
“堵先生說得有理!”高歡沉聲道:“可以發行一次為期兩月的短期債,一元就可以起購,而且要設定限額,每人最高只能購買一萬元。”
周延儒道:“大王為何要設定最高限額?”
高歡笑了笑,“到時候先生就明白了!”
說話之間,酒菜已經送上來,高歡遂即於兩人邊吃邊談。
不多時,酒足飯飽後,高歡便喊了一聲,“小二結賬!”
肩上搭著抹布的小斯,小跑著過來,微笑道:“三位客觀,五個菜,一壺酒,一共三錢銀子。”
這時高歡拿出一枚五百分的銀幣,還有一塊碎銀,問道:“小二你要哪個?”
小二笑道:“自然是要銀幣啊!”
高歡問道:“為什麼,是因為有人收麼?”
小二道:“不是,哪能湊齊一套,主要是因為方便!”
高歡又拿出一枚銀元放在桌上,“能說說麼?”
小二見銀元,眼前一亮,“主要是方便。這銀元剛出來時,我們東家就看過了,剛好一兩,而且每枚成色一樣。若是用碎銀結算,首先是銀子成色不一,先要折色,再要用鉗子夾,再上小秤,還不一定夾的準,需要反覆秤幾次,才能完成結賬。這銀元就不一樣了,一枚標多少,就是多少,直接找給客人就行了。唯一不方便的就是~”
周延儒問道:“什麼不方便?”
小二道:“回這位老爺,唯一不方便的就是,一百分、五十分、十分、一分這樣的銅元,官府鑄得太少了。我們這裡小本生意,吃一頓,也就一兩錢銀子,或者五六十文錢。若是客官們用銅元付錢,那我們就不用找了,我們收錢找錢都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