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吳三桂和孔有德(第1/2頁)
章節報錯
吳三桂走出黃泛區後,三萬關寧鐵騎,只剩下不到一萬人。
北明軍可謂元氣大傷,不過好在自此之後,近三年時間,北明都沒有參與大戰,逐漸恢復了軍力。
這幾年洪承疇組織滿清與鄭芝龍進行糧馬貿易,還藉著山東登州等地有航海基礎,壟斷了朝鮮的山參、毛皮,做二道販子積蓄了一點家底。
北方亂了十多年,人口銳減,最尖銳的人地矛盾不復存在,百姓有了安穩的環境後,只要官府休養生息,很快就能緩過勁來。
隨著番薯、玉米的傳播,加上從萬曆末年以來,長達數十年的小冰期走到尾聲,北明這兩年小日子其實過得不錯,而吳三桂也慢慢恢復了一些實力。
雖說新卒不如老卒精銳,但是大軍從數目上,已經恢復到之前的水平。
現在北明坐擁山東一省、大名、衛輝、懷慶、彰德四府之地,擁兵十二萬,有滿清罩著,也算一方諸侯。
不過這十二萬大軍中,只有十萬是北明軍,其中兩萬是滿清派駐的兩萬清軍,由孔有德統領。
這兩萬清軍名義上是幫北明防禦梁軍,實際上是監視吳三桂、洪承疇,控制北明,方便滿清從北明吸血。
畢竟滿清控制地盤雖大於北明,但是治理能力有限,而且土地被各旗瓜分,採取落後的旗奴制度,旗奴生產積極性不高,導致滿清需要北明的進貢。
而且,各旗瓜分土地後,八旗貴族雖不愁吃喝,但是滿清朝廷的中央財政,卻比較糟糕,貴族們有錢,國庫卻入不敷出。
孔有德的這兩萬人,不歸北明朝廷節制,但是錢糧和補給,卻有北明朝廷提供,而且不能拖欠。
這便等於是北明給滿清養兵,令雙方之間,其實也存在間隙和利益衝突。
洪承疇和吳三桂都有擺脫滿清控制的想法,只不過現在實力不允許,而且梁國做大,使得他們只能依靠滿清的軍事實力來與高歡抗衡。
這時,隨著警鐘聲響起,邳縣城外的北明軍和清軍,慌忙列陣,準備迎敵。
吳三桂來到孔有德身邊,沉聲道:“梁賊來得好快!”
這次北明準備趁著高歡西征,奪取淮河以北的海州、沭陽等地,徐徐擴張自己的地盤,卻不想高歡不打多鐸,反而欺負弱者,令吳三桂相當惱火。
孔有德冷聲道:“來了又如何?高歡倉惶回援,本王以逸待勞,豈會懼他!”
吳三桂沉聲道:“恭順王!梁軍雖然遠來,但是剛破張獻忠,兵威正盛,不能輕視啊!”
這一戰對於梁清之爭,或許只是一場普通的交鋒,對兩方的影響都不大,但是對於北明而言,卻至關重要。
北明地盤小,兵力少,不像梁清家大業大,損失點人馬,用不了多久就能恢復過來。
雙溝之戰後,洪承疇勵精圖治,用了近三年時間,才逐漸恢復實力,積蓄了一點家底。
若是此戰輸了,北明軍再次被重創,那麼又得幾年時間,才有可能恢復實力。
可道那時,北明還有機會嗎?顯然沒有機會了。
因此面對梁軍的進攻,吳三桂表現出相當的謹慎,他實在輸不起。
雖然梁軍匆匆回援,但是一路上大多數士卒都沒下船,並沒有跋涉之苦,相反逐漸恢復了力氣。
吳三桂的擔心,無疑是正確的。
不過,孔有德已經打探清楚,北上的梁軍不到八萬人,兵力與他相當,而且領兵的是高名衡,不是高歡。
雖說都姓高,但是這其中差別可就太多了。
高歡之名,對於清軍和北明軍急劇威懾力,可並不代表,只要姓高就能嚇住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