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呂大器求援(第2/2頁)
章節報錯
現在高歡已經是個經驗豐富的統帥,知道什麼時候出兵最為合適。
此時,南京城外十萬兵馬雲集,校場各軍將士的訓練,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從去歲年底,高歡決定擴軍二十萬,到現在三月,梁軍擴軍計劃,已經完成一半。
宋獻策在江北大運河沿線,招募十餘萬失業漕工,編入了梁軍,如今已經整訓了兩個月。
隨著明朝統治崩塌,天下分崩離析,而覆巢之下無完卵,社會各行各業都遭受了巨大的衝擊。
這其中漕執行業,打擊最大,幾乎已經陷入癱瘓,而原本依靠漕運為生的百姓,則紛紛失業了。
幾十萬漕工、縴夫,失去工作,艱難度日,成為梁國的一大隱患。
這麼多人,藩府要進行安置,還是比較困難。
如果梁國有塊殖民地,還可以安置到殖民地開荒,但是現在梁國沒有殖民地,國內也沒哪個行業,能夠給幾十萬人提供工作。
因此高歡只能將一部分身體合格的漕工、縴夫收編為軍隊,以防成為流民,剩下的百姓則安置進豫東平原,開墾和治理被黃河淹沒的土地。
現在隨著梁軍募集了十餘萬新軍,雖說距離新軍形成戰鬥力,還有一段時間,但是梁國紙面上的軍隊,已經達到四十萬。
這便使得梁國的兵力充裕起來,使得高歡抽調十萬人馬後,梁國依舊有三十萬人,防備滿清、偽明、鄭芝龍,監視李自成。
此時,南京城外梁軍士卒加緊訓練,高歡則在一群戶曹官員的陪同下,來到了南京城西三汊河附近。
宋應星指著前方一片池塘和農田,沉聲解釋道:“大王,這裡西接長江,東鄰秦淮河,便是龍江船廠的船塢。”
李巖開始進行商稅、田賦,以及鹽鐵國營的改革,讓高歡有了大幹一場的底氣。
雖說改革還沒完成,錢還沒收上來,但是高歡已經開始提前消費,決定在南京大興土木,有一大批工程等著上馬了。
這其中便包括三所學院,兵器工坊,以及恢復龍江船廠。
為此高歡將宋應星,自河南召來南京,主持諸多工程的建設。
這時高歡看著遠處破敗的船廠,以及已經變成池塘和農田的船塢,不禁皺眉問道:“能恢復嗎?”
宋應星道:“回稟大王,將附近的農田收回,然後裝上船閘,把水排出去,稍微整理,就能恢復。龍江船廠的選址還是不錯的,比較適合製造大船,船隻造好後,等漲潮時放水,船隻就能漂入長江,十分方便!”
高歡點點頭,當年明朝下西洋,設立龍江船廠,自然是有過方方面面的考慮,才選擇此處。
不過,高歡心中還是有些疑問,“船廠設在此處,獲得木材和原料方便嗎?”
宋應星道:“大王放心,臣最近考察發現,南京城外鐘山上,居然有大片桐木、柏木、棕木,可以製造桐油、棕纜等原料,用於製造大船!”
高歡有些驚訝,“還有這樣的事情?”
宋應星迴道:“臣最近查閱搜尋龍江船廠的資料,從《洪武京城圖》中記載得知,當年為了造船,大明特意在南京鐘山開闢了漆園、桐園、棕園等園圃,植樹數萬株,用於造船。這些樹木就是當年和後來種下,只是後來疏於管理,許多上了年份的巨木,都被大戶之家偷偷砍伐了!”
高歡心道可惜,造成需要巨木,而巨木砍一根便少一根,以前江南還有,可現在要造宮殿,修大船,便只能去雲貴和四川深山,砍伐巨木,以為樑柱了。
高歡沉聲道:“這些漆園、桐園、棕園等園圃,要重新規劃和恢復,並且種上新的樹苗,以便長期使用。”
這時,高歡正與宋應星等人商議,如何恢復龍江船廠,解決原料、工匠等問題,十幾名騎兵卻疾奔而至。
楊彥賓士過來,翻身下馬,稟報道:“啟稟大王,江西呂大器有急信送到!”
高歡聞語眉頭一挑,他等的機會估計來了,於是接過書信,看了看,便大喜道:“好!召集諸位議政,前往議政殿,寡人有大事吩咐!”
(感謝朱尚炳的秦國的2000打賞,求月票,推薦,追訂。求有書單的書友書單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