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時中投降,近十萬小袁營將士,再加上近三十萬眷屬,歸降了高歡。

如何安置四十萬人,對於任何政權,都是一個挑戰。

袁時中等人,原本擔心會出現混亂,可是高歡這邊卻安排得井井有條。

這時,在蒙城外,大隊的小袁營士卒,丟棄兵器和旌旗,在曠野上列成近百條長隊。

“河南總兵官,右軍左都督,建武伯,督河南諸軍事高督軍,曉諭爾等:所有降軍接受考核,合格者授田二十畝,編為忠武軍,原地等待改編。不合格者,不要氣餒,拿了戶貼帶上家人,去目的地報道,各縣會有官員和差役接應,給大家公田租種,今歲免糧,明歲起十稅三,永不加徵田賦。”

在降軍和眷屬排隊之時,有書吏拿著鐵皮喇叭,大聲的宣讀政策。

書吏和軍官的宣傳,還有原來小袁營將官出面安撫,使得幾十萬的安置和疏散井然有序,不見一絲混亂。

原本有些惶惶不安的百姓,聽著宣傳,不禁都安定下來,一邊按著指引排隊,一邊小聲議論。

“十稅三,永不加賦,是真的麼?”

“不清楚,不過許州、太康那邊確實過的挺好!”

“俺親戚前年去了許州,哨口信過來,說那邊分地,還給種子~”

百姓們排隊上前,負責登記的書吏,便詢問道:“家裡有幾口人!”

一名老漢躬著腰,“官爺,有五口人!”

書吏看了老頭一眼,指著桌前的凳子道:“老丈坐下說!”

“不敢!官爺面前,哪有小老兒坐的地方!”

書吏放下毛筆,沉聲道:“讓你坐,你就坐,這是軍政府的政策!”

老漢一聽官老爺發怒,連忙坐下,整個人緊張的不行,真是如坐針氈。

一旁的袁時中見此,不禁暗道,高督軍會收買人心。

高歡卻皺起眉頭,顯然不太滿意,幹部隊伍對於百姓的態度太過生硬,並非發自真心,只是因為有那麼條政策,必須執行而已。

不過高歡轉念一想,讓這些舊的讀書人,放棄高高在上的觀念,也不太可能。

“有戶貼嗎?”

書吏又拿起筆,然後訊問一句。

明朝給每戶人家,都發有戶貼,上面記載了一家人的情況,還有田畝數目,以及沒年要交的賦稅。

如果有老戶貼,書吏登記起來就會方便許多。

老漢搖了搖頭,有些膽怯,“回官爺,戶貼早丟了。”

書吏聞語,只得一樣一樣的詢問,老者的籍貫,家中有多少壯丁,多少婦女和孩子,以及體貌特徵,然後一一記錄。

“這些資訊關係到你們一戶,能夠租種多少公田,要繳納多少賦稅,分發多少口糧。必須如實稟報,等到了落籍之地,縣裡還會核實,若是對不上,夾號十日!明白嗎?”

“小老兒句句屬實,不敢欺瞞官爺!”

書吏將一份新戶貼拿起來,等老漢點表態,才遞給他道:“拿上它去旁邊領口糧,半月之內趕到新鄭縣落籍,那邊會有官員和差役接應!”

老漢拿了戶貼,便來到一旁,出示戶貼,領取一家人半月的口糧,然後就得自己帶著家人,前往落籍地報道了。

亂世用重典,高歡治理中原,用的是偏法家的思想。

他一面給百姓分地分種子和口糧,一面對於瞞報人口,私自開肯土地,偷稅漏稅進行打擊。

對於犯錯之人,輕則戴著沉重的枷鎖,跪在縣衙前示眾,眾則判刑勞改,甚至殺頭。

正是在嚴峻的法令之下,高歡才能最大限度的動員轄地的百姓,調動更多的錢糧,收取更多的賦稅。

這時,袁時中看見,領完口糧的百姓,帶著家人成群結隊的前往落籍地,軍政府不到一個時辰,就疏散了數千人,不禁感到驚歎。

以小見大,袁時中看見軍政府,辦事的效率,絕非明朝官府可比。

只此一點,袁時中等人就信心大增,逐漸打消的心中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