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拿了淮安城內錢糧,立時便豎起招兵的大旗,開出極為優厚的條件,招募水營士卒。

數百名赤備騎兵,沿著運河張貼告示,傳達著高歡的募兵文告。

一時間沿河村鎮,運河碼頭上都貼上了通告,還有士卒大聲朗讀。

高歡進入兩淮,雖然沒給官紳和商賈好臉色看,但是對於普通百姓,卻十分和氣,沒有任何壓迫。

忠武軍不僅軍紀嚴明,不騷擾百姓和小販,還開設粥棚,賑濟運河沿岸的貧苦百姓。

北方連連征戰,漕運受到嚴重的影響,許多靠運河吃飯的漕丁和船工,都沒了生計。

一方面是運河上的活計減少,一方面是北方戰亂,造成大量流民湧入江北和江南,失去土地的他們靠著出賣體力來生活,造成人多活少。

在這種情況下,官紳和商賈自然乘機壓榨,將工錢壓到最低,甚至不能維持生存。

逐利和嗜血是商人和既得利益者的本質,特別是在沒有政府約束,窮苦大眾又是一盤散沙,沒有能力與他們談條件的情況,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榨乾這些漕丁、縴夫和船工的價值。

高歡看見運河沿岸,成片低矮、破舊的棚戶區,再看雄偉壯闊的淮安城,還有住在大宅子裡的老爺們,真是富者千陌而窮者無立錐之地。

商人、權貴、資本不加以約束,在任何時候都是嗜血、殘忍的。

碼頭邊上,數百穿著破爛的粗布衣和草鞋的百姓,坐在角落裡,等著商人和工頭來僱傭他們。

他們大多目光呆滯,身上的衣物看上去就是那種幾個月沒洗過的,許多人可能就只有身上這一套衣物。

這時,一隊騎兵賓士過來,在告示欄上張貼文告,原本呆滯坐著的百姓,以為是有事情可做,頓時呼啦啦的圍了過來。

在高歡剛起事不久,便讓宋獻策教導軍中將士識字,後來宋獻策事多,這件事情便交給了湯師爺。

兩年多下來,軍中的老卒和軍官,大多能夠勉強的看懂高歡出的文告,還有小冊子,宣讀告示自然沒有問題。

這時忠武軍旅帥,見百姓圍攏過來,木訥的看著自己,遂即便朗聲讀道:“右軍左都督,建武伯告各位父老鄉親,關外建奴日趨猖獗,來年必將大舉南下,擄掠江淮,為了抵禦建奴,建武伯特招募善水之士為兵。近日凡報名,透過選拔者,可得軍田二十畝,發安家費十兩,福廕子孫,望各位父老踴躍報名!”

百姓聽完士卒的宣讀,大多卻神情木訥,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只知道不是招工,許多人便目光呆滯的又往回走。

這時,人群中一名精瘦的麻臉漢子,卻站在原地,愣了許久,才呢喃道:“給二十畝地,還發安家費!”

讓生存的壓力,折磨得麻木的人群,才逐漸反應過來。

有從河南逃荒過來的苦役便道:“俺聽人說,建武伯在俺們河南分田分地,給他當兵不僅能吃飽穿暖,還有田地可得,有軍餉可拿。”

“騙人的吧!劉大帥招兵,也就給兩頓稀的,還得幫他拉船、裝貨哩!”

這時,忠武軍旅帥朗聲道:“報名點就在軍營外,你們不妨去看看再說!”

苦役想著優厚的條件,還給安家費,萬一是真的,那麼一家人的生活,便有著落,不會擔心家人餓死了。

於是,一群漢子便紛紛湧向忠武軍大營,而營地外報名的長桌前,早已排成了幾支長長的隊伍,文吏正忙碌的記錄資訊,還有進行簡單的篩選。

一個上午,報名的漕丁、縴夫和船工就有數千人,經過初步選拔之後,最後得了兩千多人。

這兩千多人,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能夠操縱船隻的船工和水手,他們體力上不用特別突出,主要看操船的技術,另一部分則是會水的漢子,除了基礎條件合格,還需要達到兩個條件,一是水性好,二是不暈船。

中午時,高歡讓人給透過初試的漢子,準備了大餅、饅頭、鮮魚湯,還有鹹菜,令個人飽食一頓。

這些窮苦人,平常都是喝粥吃野菜,看見熱湯和白麵饃,頓時變作了豺狼猛獸,蜂擁而上,胡吃海喝,竟有噎死者。

顧三麻子,是山東登州來的流民,早前東江鎮還在時,他曾跟著船隊,給遼東的明軍送過給養,後來東江鎮完了,關外的明軍重鎮逐一失陷,登州的海運便停了下來。

顧三麻子失了生計,加上清軍又入寇山東,他們一家便成了流民,跑到了淮安,靠著做苦力為生。

雖然他什麼事情都肯幹,也能吃苦,常常從早到晚上的給東家扛包,但是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