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明首輔,周延儒深知,在建奴和流寇的兩面夾擊之下,北京失陷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屆時,他作為首輔,崇禎朝滅亡,他肯定也不能倖免。

現在北京城內,大多數官員,心裡早就達成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默契,許多朝臣都覺得大明氣數將盡,改朝換代是遲早的事情。

數千年來,這樣的事情沒少發生,官員們早就有了應對方略。

這天下是老朱家,還是老李家,對他們而言,只是換身衣服,然後繼續做官,不過是龍椅上換個皇帝而已。

現在朝中官員,不是等著人來該朝換代,便是另有打算。

這讓周延儒很著急,從自身利益出發,他希望崇禎能夠南遷,丟了北京還有南京,而且有江南富庶之地,足以讓大明憑藉長江天險偏安一隅,像東晉、南宋一樣,再折騰幾十年。

而且,遷出北京,丟掉北方的包袱,隔著長江,看闖賊與建奴去爭,豈不愜意。

這樣他還是首輔,去了南京官照做,錢照拿,豈不美哉。

不過,聲言南遷,就得做好北京失陷後,被崇禎推出去頂鍋的準備。

雖說南遷是崇禎朝,時下唯一的生路,但是老官僚周延儒,不敢冒著今後被殺頭和清算的風險,主動建議南遷。

當然這難不倒周延儒,他不願意說,可朝廷之內,還是有一些熱血青年,也就是楞頭青可以當槍使。

前不久,大臣李明睿便上書崇禎,提出要南遷,崇禎便問群城,朝中之人,朝臣群起反對。

崇禎便問周延儒,想要周延儒力挺南遷,周延儒不幹,便說這件事情,要皇帝乾坤獨斷,崇禎卻又猶豫了。

周延儒明白,崇禎想遷都,可是又不願自己下令,而是想讓大臣,把他架著出北京。

這擺明了是日後好清算,等北京失陷後,便可以有藉口推卸責任,說當初他不願意走,你們非要朕走,現在北京失陷,你們建議南遷的,說該怎麼辦吧!

周延儒見崇禎如此,加上李率泰挑出來,要督師山西,便打消了周延儒提南遷的心思,轉而希望能夠去外地督師。

崇禎惱怒他沒有擔當,自然不會讓他走,要拉著他陪葬。

這便讓周延儒坐化了。

此時,周延儒在書房內,心煩意亂,想著如何才能逃出北京這艘破船。

實在不行,那就只有悄悄出京,可是離開北京,能往哪走。

他看朝中官員,群起反對南京,又見幾個東林大佬,最近忙著辭官南歸,周延儒敏銳的察覺道,東林黨已經另有打算。

這樣一來,崇禎不難下,他也不敢去南京,因為沒有皇帝的支援,他肯定被東林黨整死。

這時,書房外,忽然有人稟報,“老爺,高侍郎求見。”

周延儒聞語,忽然眉頭一挑,心道怎麼忘記他了。

“快請進來!”周延儒急聲吩咐,不過遂即卻又改口,一邊往外走,一邊道:“還是本官親自去迎!”

(求月票,推薦,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