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御書房內。

穿著粗布龍袍的崇禎皇帝,聽完了錦衣衛百戶裴綸和總旗蔣之鄂的陳述,頓時勃然大怒。

洪承疇兵敗,葬送十三萬精銳明軍,使得大明在與滿清的戰爭中,徹底處於被動。

雖說洪承疇沒死,被困在松山,但是崇禎已經沒有能力,去救援洪承疇。

為此,崇禎皇帝只能含淚,提前宣佈洪承疇的死訊。

這令崇禎十分不甘,不願意承認松錦會戰失敗,自然也不願意承認正是他幾道詔書,令洪承疇“刻期進兵”,又遣兵部職方司主事馬紹愉,郎中張若麟前往敦促開戰,造成洪承疇大軍前出,前重後輕,被黃臺吉抓主戰機,最終大敗。

崇禎認為自己很冤枉,同樣要求速戰的兵部尚書陳新甲,首輔周延儒,則很惶恐。

以皇帝的習慣,這個時候,肯定要找人出來背鍋。

兩人也感到冤枉,他們支援速決,乃是無奈之舉。

北方糜爛,朝廷錢糧都是從南方轉運而來,明朝國庫空虛,根本無法支援洪承疇和十三萬明軍穩紮穩打,再拖下去,後方補給跟不上,明軍就只能退回山海關,所以兩人只能要求,洪承疇儘快決戰。

現在戰打輸了,自然要找原因,兩人自是瑟瑟發抖,害怕皇帝殺他們頂罪。

此時,兩人跪在書房內,聽了裴綸的陳述,不禁側頭對視一眼。

作為朝中大佬,能在東林黨遍佈朝野的情況下,依舊得到皇帝眷顧,入閣拜相,掌握朝廷的大佬,自然都是政治鬥爭的高手。

周延儒內心不禁大喜,心道:“高歡真是個好同志啊!”

兩人對視一眼,已經有了主意,陳尚書立時甩鍋道:“陛下,松錦大戰失利,關鍵乃是朝廷錢糧不濟,無法支援洪督師久戰。陛下才迫不得已,催促洪都師開戰。此前,河南、山東流賊、土寇作亂,影響漕運,且漕運消耗過大,臣建議自海上運輸錢糧,可是卻被侯詢等人否決。若是能恢復海運,朝廷能調動江南錢糧,便不會有此一敗。”

從崇禎十二年開始,內閣中書舍人,沈廷揚便開始上書,建議朝廷恢復海運,來解決遼東錢糧,不過卻遭到江浙走私海商,還有漕運衙門的反對。

到十三年六月,在崇禎和內閣的支援下,朝中才達成妥協,加沈廷揚為戶部郎中,率領兩艘船,載數百石糧食,從淮安出海,將糧食運抵天津。

本來漕糧海運,能為明朝錢糧運送減少損耗,方便運送,可是因為利益集團的反對,本來可以從上海、崇明、杭州等地直接起航,改成非要先走運河,運到淮安,再從淮安駛出淮河,前往天津。

而且,第一批船,僅有兩艘,幾乎等於沒有。

今歲國庫空虛,錢糧告急,陳新甲焦急之下,便再次提議,東林黨卻給他來了一招,釜底抽薪,把沈廷揚排擠出戶部,明升暗降,升為光祿寺少卿。

此時航海是個技術活,需要有懂航海的人,才能去執行。

沈廷揚乃是崇明人,祖上就是跑沙船的,而他對內河航運,還有海上運輸都十分精通,明白其中利弊,才會上書請議海上漕運。

現在東林黨人,把沈廷揚從管錢糧的戶部,趕到管理祭祀、宴會、膳羞之事的光祿寺,接手的官員不懂海運,便讓漕糧海運,始終停留在討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