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府奪了襄城和郾城後,除了出兵佔據舞陽、西平兩縣,從北面封鎖袁宗弟外,便沒有進行新的動作,開始忙於對新佔之地的整合。

如今是五月,如果軍政府速度夠快的話,還能在許州、臨穎等地,種上一些豆子、粟子和番薯,收上一季秋糧,並種上冬小麥。

這時,軍政府上下,軍隊忙著休整補充,官吏則忙著準備夏收和恢復地方。

舞陽縣,縣衙內。

在赤備軍拿下這個山中小縣之後,軍政府幕府工曹書記陳德彪,便匆匆趕來舞陽縣,來完成高歡給他的任務。

舞陽縣屬南陽府裕州,是個小縣城,人口不多,位置與登封一樣,遠離官道,是個比較封閉和貧窮的地方。

因為舞陽境內多山,耕地面積較少,自然沒什麼糧食,闖軍攻下舞陽,將富戶搶掠一空之後,便從舞陽撤離。

赤備軍拿下舞陽時,縣城被一群土賊佔據,把縣城搞得烏煙瘴氣,百姓大多逃離。

陳德彪抵達舞陽後,讓軍士張榜安民,他則匆匆前往縣衙,尋找縣裡的文冊,還有《舞陽縣誌》。

高歡讓陳德彪來舞陽境內找鐵礦,可是陳德彪問了城裡的百姓,卻沒人知道舞陽有鐵礦一事,他便只能從縣裡的卷宗和縣誌中尋找資訊。

陳德彪檢視的是縣裡的白冊,明朝從太祖開始,推行黃冊制度,將天下百姓都編入黃冊,使得朝廷對地方瞭如指掌。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商鞅便指出,國家要強大興盛,便必須知道,官營糧倉、金庫、壯年男子、女子、老人、兒童、官吏、士、縱橫家、商人、馬匹、牛,以及牲口草料的資料。

只有這道這些資料,國家才能知道自己該徵多少稅,打仗該徵多少兵,發揮最大實力,同時又不會超過民間負擔,至使社會崩潰。

因此在秦朝時,秦國將每個縣,甚至每個鄉,乃至每一戶的資訊,都有詳盡記錄,以便官府查閱。

官府對你家裡幾口人,年紀多大,有多少地,從事什麼行業,家裡養幾匹馬、幾頭牛,種的什麼作物,稅要交多少,都記錄得清清楚楚,並且時常更新這些資訊。

這套制度使得秦朝能夠發揮出強大的動員能力,而在秦滅後,劉邦入關,秦國小吏出身的蕭何,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到這些文冊。

此後漢朝,以及歷代都繼承了這套制度,而到明代便形成了黃冊制度。

大明朝的黃冊,一本放在縣裡,一本放在省裡,一本放在南京城外玄武湖上的黃冊庫內。

黃冊每十年一更新,便於朝廷掌握地方的資訊,縣裡若是上稅少,朝廷再黃冊庫一查檔案,就能知道縣裡漏繳多少賦稅。

此外,若是大戶侵佔小民土地,小民把狀子遞上去,大戶能收買知縣,卻無法篡改黃冊,朝廷只要調檔一查,能從洪武年間,便開始查起,知道田地歸屬。

黃冊制度,能使得朝廷,掌控地方,讓地方不敢亂來,不過到明朝後期,明朝的黃冊制度,基本已經完蛋了。

這一方面是,玄武湖黃冊庫中黃冊,疏於管理,大量毀壞,使得原始資訊丟失,而原始資訊一丟,下面的人再造黃冊,就可以瞎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