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進攻是最好的防禦(今日六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恐怕就先不畫了。”蘇昊答道。
在明代的時候,長城不叫長城,而是叫作邊牆。邊牆對於大明而言,就相當於國境線了,邊牆之外就是蒙古諸部的地盤。這一次陳道給蘇昊帶來的命令,是讓勘輿營繪製邊牆以內的地圖,並沒有說涉及到邊牆之外。
以蘇昊的意思,其實是希望能夠把地圖畫到邊牆之外去的。作為一個現代人,蘇昊對於疆域的觀念,遠遠不是侷限於長城一線的。即便站在大明的現實角度來說,僅僅繪製邊牆以內的地圖,也不足以滿足邊境作戰的需要,因為真正到打仗的時候,雙方交手的地點並不僅限於邊牆之內,也可能會把仗打到邊牆以外去的。
不過,陳道告訴蘇昊,要畫邊牆以外的地圖,難度太大。邊牆以內是大明的轄區,沒有敵人騷擾。一出邊牆,隨時可能遭遇到韃靼人,測繪人員的人身安全都難以保證,又如何能夠完成測繪任務呢。蘇昊覺得自己這一營人馬要與韃靼人對壘也沒什麼勝算,於是也就把出邊牆測繪的念頭給打消了。
聽到蘇昊的回答,蕭如燻有些失望,他說道:“邊牆以內的地圖,對我等而言,益處不大。這都是咱們自己的地盤,就算為將者不熟悉,找個認識路的嚮導也不甚困難。反而是邊牆以外,我們是一抹黑。去過的地方還好一些,沒有去過的地方,哪裡有埋伏都不知道。若是有一份這樣的地圖,那麼再遠的地方,我也不懼了。”
“怎麼,蕭大哥還經常出邊牆去作戰嗎?”蘇昊有些奇怪地問道。
蕭如燻搖搖頭道:“只是偶爾為之罷了,主要原因就是地理不熟。一旦到了韃靼人的地盤,人家是主,我們是客,地形不熟,打起仗來太吃虧了,是以輕易不敢外出。”
“那麼,如果有詳細的地圖,蕭大哥敢出邊牆去作戰嗎?”蘇昊又問道,他倒沒想著馬上能夠到邊牆以外去測繪,只是想了解一下明軍將領對於外出作戰的想法罷了。
蕭如燻道:“改日我陪蘇賢弟到邊牆上去看看,你就明白了。我大明據邊牆而守,看似穩妥,實則被動。邊牆綿延萬里,誰也不知道蒙古人從哪個地方進犯。兵法雲,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而不無所不寡。打仗哪有守著一段牆等別人來進攻的道理。”
“是啊,進攻是最好的防禦嘛。”蘇昊隨口說道。
“進攻是最好的防禦……說得太好了!”蕭如燻讚道,“蘇賢弟屢屢能夠一語中的。”
蘇昊大窘:“這是佛朗機的先賢所言,並非我之首創。”
蕭如燻沒有追究是誰提出了這句話,因為這個觀點他也是想過的,只是沒有進行過這樣的歸納而已。他興致勃勃地對蘇昊說道:“蘇賢弟,以我的想法,我大明就不該死守著這邊牆,應當派出精銳,到草原上主動尋敵作戰,哪怕是不能盡殲蒙古大軍,至少也可以讓他們沒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如此一來,他們就不能集聚大軍前來犯邊,我們可以大量裁撤邊軍,於國於民都是大有裨益的。”
“你這個想法,為什麼不向朝廷提出呢?”蘇昊問道。
蕭如燻道:“我人微言輕,這樣的條陳哪裡輪得到我去提。再說,要組織精銳到草原作戰,也並非易事,精銳需要訓練,還需要有得力的大將。蒙古人馬上功夫甚是了得,一萬人對一萬人,我明軍毫無勝算。而若要調動更大的軍隊,耗費也是極大,而且大軍騰挪極慢,無法跟上蒙古人的足跡。所以愚兄這個想法,也只是紙上談兵罷了。”
“我倒覺得蕭大哥的這個想法不錯。只是看如何完善而已。”蘇昊說道。
他對明朝的軍事瞭解不深,只是憑直覺認為蕭如燻的這套策略是對的,與其取守勢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迎敵,消耗蒙古軍隊的有生力量,使其無力組織起大規模的入侵。但具體說到這個策略如何實施,卻是有許多細節需要推敲的。他決定,等回去之後,便向徐光祖、李贄等人請教,看看這一位有實踐經驗的老兵和一位大儒能不能想出什麼好辦法來。
“此事容日後再議。”蕭如燻道,“蘇賢弟,這一路走來,都不是你說的煤藏所在嗎?”
蘇昊舉起馬鞭向前一指,問道:“各位,可有人知道前面那條山谷叫什麼名字嗎?”
蕭如燻的親兵中有對當地情況比較熟悉的,聽到蘇昊發問,當即答道:“回蘇將軍,那條山谷並沒有正式的名字,不過當地土人叫它汝箕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