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得這話,在場的十多人有不少人也是附和。

“可是,咱們要走了,恐怕很多年都回不來了。”,顯然也有人對比不屑一顧。

“很多年?恐怕是一輩子!”

王連此時卻聽不清他們的聲音了,他的心已經飄的很遠很遠了。

自己家所在的村莊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名字也很簡單就叫槐村,小時候家裡還過的不錯,家裡有三畝水澆地,平日裡老爹還給劉老爺做佃戶再種上五畝,十畝地自己家還能夠吃飽。

後來自己又有了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切似乎都很美滿,然而不幸到來了,他爹有一次生了大病,家裡根本就沒有錢來治病。

唯一能夠給他家借銀子的只有劉家了,然而劉家卻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借。除非將他家的地賣給他劉家。

土地是自己家的命根子啊,但是他爹那是還是家裡唯一的壯勞力,不得不治。

無奈之下只能賣了兩畝地給劉家,這才勉強治好了老爹的病。

這之後雖然這兩畝地自家還在種,但是這兩畝地已經不屬於他們家了,每年要把收成的七成交給劉家。

自然而然,自家就過的更難了,經常吃不飽飯。

幸好十三歲的自己來到了這清河碼頭做一名漕工,掙得錢勉強夠貼補家用,也娶了妻子,生了兩個孩子,現在又懷了一個。

再加上兩個弟弟的娶親,日子也是緊巴巴的。

就這自家還算是不錯的,至少沒有餓死人的,這二十多年自己村裡餓死的恐怕已經快二十人了吧。

想到這裡,王連心中痛楚,暗狠自己沒有本事。

他又想起了呂宋,聽說那裡土地肥沃,和之前村中那最窮的何光棍去的大員島差不多,而且去了就分土地,按照自家的人口,能分七十畝。

七十畝。

七十畝!

想到這個數字,王連嚥了口唾沫,實在是難以平靜。

雖說這個數目比不上黑龍江的每人十畝,但呂宋的條件好啊,聽去年回來一次的何光棍所說,那地能捏出油啊。

他知道,自己心動了,去呂宋的想法再也難以抑制。

至於離家?

王連看了看手中得到窩頭,想到瘦弱的家人。

只要能吃飽飯,這又算什麼?

“我準備報名移民呂宋,諸位兄弟按各自情況決定吧。

既然你們叫我一聲大哥,大哥勸大家一句,家中困難的還是去移民吧。

和吃飽飯想比,這一切都不算什麼?

咱們當初能離家百里來到這清河,現在也能去那千里之外的呂宋。”說完,王連狠狠的將手中的窩頭塞到口中,顯然是下定了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