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了這個主意的朱由檢很是興奮。朱由檢的思維開始徹底發然開來,開始思考那個地方可以去?

最好的地方自然是南洋,那裡島嶼眾多,而且極其適合種植水稻,只要勤勞的大明百姓到了哪裡,南洋就會成為大明百姓的樂園。

而且要在南洋漢人的人數已經相當不少,想必應該也有百萬之眾了。雖說有所謂的漳氣,但是這東西只要應對得當,基本上問題不大。

這些小小的困難和能夠一年三熟的水稻想比都不是問題,這這些面前,朱由檢也相信大明的百姓們沒有人會害怕的。

然而,現在最大的問題確實南洋不在大明的手裡,甚至還是在葡萄牙、西班牙的手裡,憑藉著大明現在的水軍力量,基本上沒有可能從他們手中將南洋搶過來的,有這能力的話,臺灣島南部早就別大明給收回來了,那裡還用等到現在。

這麼大的一塊兒肥肉放在眼前卻只能看看、聞聞不等吃,實在是令人心中不爽。

雖說現在朱由檢無能為力,但是朱由檢心中已經下定決心,南洋,一定是大明的,這裡必然是大明的後花園,無論是誰也不能阻擋大明的決心。

只有拿下了這裡,大明才能真正的不缺糧食,大明的百姓們也才能真正的吃飽。在大明,想要讓百姓們吃飽,百姓們所擁有的田地就不能少,不然,沒有肥料,糧食的產量根本就不高。

……

朱由檢緩了緩複雜的心情,南洋不行,那就換地方!

朱由檢向北望去!

最好的地方自然是遼東,可惜現在的遼東已經不屬於大明瞭。朱由檢搖搖頭,再向旁邊看去。

日本的北海道也是個不錯的地方,這麼大的一個島,住上百萬人綽綽有餘,現在島上也沒有多少人,幕府時代的日本人根本就不在意這座島,在他們看來這裡居住的十萬人左右蝦夷人都是蠻夷,就連這座島嶼現在的名字就叫蝦夷地!

這可是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啊,現在絕對是統治它的好機會。這裡也是一個種地的好地方,比日本的其他四個島嶼要好得多,這裡還有礦產,也是一個種地的好地方。

大明若是掌握了這座島嶼,那麼日本的生死就完全被大明給捏在手上了,這是巨大的軍事價值。

只是現在若是真要移民到蝦夷島,恐怕會講日本人的注意力給吸引到這座島嶼,那就得不償失了,現在大明沒有抽不出那麼多的力量和日本人爭奪這座大島,那麼現在時機就不太合適。

不過既然自己想起來了,那麼就可以慢慢來,徐徐圖之,當大明有足夠的力量時,蝦夷也就是探囊取物了,既然朕看上了,那它就是大明的了。

朱由檢在這個島嶼上打了個叉,將目光戀戀不捨得從蝦夷離開,早晚都是朕的。

朱由檢又看到了海參崴,這也是一個好地方啊,海參崴再往北可就沒有不凍港了,這裡港口環境極好運送難民極其方便,甚至可以直接從朝鮮東北部陸路運輸,這裡還有肥沃的土地,只是個建奴隔的有點兒近了!

若是在這裡移民,雖然這裡和建奴統治的核心區域隔了一座巍峨的長白山脈,但是建奴還是相當容易發現移民的,畢竟那建奴為了補充女真兵力,經常去長白山以及更北方去捕捉生女真。

這裡不太安全,暫時還不能考慮,畢竟一旦真的移民過去,一切的安全防衛工作都要交給他們處理了,朝廷很難再幫到忙,憑藉著他們根本不可能擋得住建奴的進攻。

最後朱由檢終於看到了一個好地方!

那就是庫頁島!

這裡人口少,離建奴又相當遙遠,他們很難發現大明的百姓軍隊已經到了這裡,這裡是一個島嶼是絕對的易守難攻之地,但這裡絕對算得上是天然的要塞!

同時這裡的百姓對大明也有著比較深的感情,大明對這裡的統治也已經兩百餘年了,即便是後來撤銷了奴兒干都司,但是大明在這座島嶼上設立的三個衛所可還一直存在,分別是囊哈兒衛、波羅河衛、兀烈河衛。

至於現在,朱由檢覺得大機率這裡已經歸屬建奴統治了,但是這裡相對於遼東絕對是苦寒之地,建奴定然不會重視,這裡最多也就是建奴到過這裡,吩咐當地百姓每年僅供一些貂皮罷了。島上大機率是沒有建奴的。算有建奴也絕對不會超過一百!

這麼一點兒兵力根本不會有任何用處。只是這庫頁島離大陸最近處僅有七公里,這樣的距離在冬天實在是太近了,而且在冬天庫頁島和大陸之間七公里的海洋是會冰封的,這個時候,騎兵是可以衝進庫頁島的。

這個問題太嚴重了,朱由檢始終下不定了決心,畢竟事關百萬大明子民,一切都要小心。

然而他在看看地圖時突然發現了一個被他忽略的問題,這也讓他下定了決心,就是這裡了。

很快一份調登萊水師巡撫入京詢職的旨意被送出京城。

確定了這百萬難民的安置事宜,朱由檢心中的擔憂終於放了下來。

按照他的估計,大明想要在庫頁島立足還是很容易的,根本就不困難。

剛剛在看地圖時,朱由檢忽略了一個問題,他發現自己小看了這庫頁島的面積,雖然它最近處離大陸很近,但是那是它的北端,這個島嶼它是傾斜的,越往南就離大陸最遠,在它的最南端,它是和蝦夷島緊臨的,距離大陸數百里。

沒辦法,庫頁島南北跨度將近一千公里。大明若是去移民的話,肯定是從最南端開始的,這裡距離建奴就太遠了,這裡發生的一切若是在大明的有意遮掩下,數年之內,建奴根本就不可能發現。

正是因為想到了這裡,朱由檢才下定了決心,百萬難民終於有地方可以安置了!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