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他夜晚想起,便會讓心中無限痛楚,更是轉化成一股憤恨之意,讓其輾轉難側,暗暗自忖,不報此仇,誓不為人。

“且容吾在思考一番!”

孫權決定在問問張昭等人的意思,東吳能夠發展的如此迅速,多虧了張昭與江東一帶士族豪強間的關係。

所以此人有著不可小覷的力量存在,已經完全可以左右東吳的未來走向,不容他不去考慮對方的建議。

當孫權將張昭、虞翻、孫韶等人喚來後,他們極力反對與曹操的議和之事,強烈建議和楚軍共同痛打落水狗。

並且勸解孫權,這樣做的話,最起碼可以得到現實的利益,最少也能將荊州全境和半個徐州撈到手裡。

到時未必沒有與楚國抗衡的實力,相對於未來虛於飄渺的事情,完全沒有現實利益來得實在。

張昭還跟孫權說道:“那周都督計策失誤,讓諸葛亮擊敗於江陵之城,造成了現在的被動局面。

(本章未完,請翻頁)

今好不容易有了取勝之機,他卻要傾向於議和之事,必是怕再輸於曹軍而丟了顏面。”

事後劉備和徐庶聞知後,竟然不顧被奪徐州之仇,反而支援周瑜的想法,建議與曹操議和,共謀楚國之地。

劉備心裡面清楚,敗於曹操之手,最多淪為階下之囚,未必沒有東山再起之機,肯定不至於丟掉性命。

可是落入楚風之手,性命必會不保。

因為他和結拜義弟徐晃,已經對方結下了血海深仇,那一把大火,必會讓睚眥必報的楚風,刻骨銘心。

東吳的老將們,則是突然保持了沉默之態,一句任聽主公調遣,便回絕了孫權的問詢。

不是孫權猶豫不決,謀而不斷,實在是因此事過於重大,一旦選擇錯誤,將會決定著東吳的未來命運。

過了三天後,一葉扁舟,兩名軍士,乘載著一襲白衣的諸葛亮,飄然渡江而來。

孫權派張昭等人出外相迎,並在帳內擺下酒宴招待諸葛亮,因周瑜與東吳將軍們在督促軍務,未參與其中。

等酒過三巡之後,諸葛亮直接說明來意。

孫權藉著酒力,說是身體略有不適,容他思索數日後,再予以回覆,便含笑離席,讓張昭這些人留下相陪。

他也曾久聞孔明的大名,如今一見儀表堂堂,頗有儒雅之風,與周瑜之貌相比,亦不在其下。

便想考量一下對方的真才實學,他知道自己不用出口,必會有人出言相激,孫權此刻更想躲於外面偷聽一番。

這些江東俊傑,頗為自負,向來自詡才高八斗,引經據典,文韜武略不輸於人,早就想借機羞辱諸葛亮一番。

“孔明先生!”

張昭站起來,衝著諸葛亮略微一拱手,張口說道。

他乃江東文士之首,當下眾同僚間也是唯他馬首是瞻,自然必先由他開口刁難。

諸葛亮見狀微微一笑,心中知曉對方意欲何為,佯裝受寵若驚般站起,還之一禮後回道:“子布先生,不知有何見教?”

(書友若覺得還入法眼,請別忘記收藏本書)

(本章完)

紫筆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