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治國安邦之術(第2/3頁)
章節報錯
如果陛下不想浪費時間,可以採用鹽引之法,讓商人們從陛下這裡取貨,然後在規定的地方售賣。”陳松耐心的說著,朱元璋認真的聽著。
“接著說下去!”朱元璋說道。
“陛下,臣再以玻璃鏡子為例。
如果某天,天下需要大量的玻璃鏡子,那玻璃廠就要擴大。玻璃廠擴大,需要的工人勢必增加。需要的工人多了,那麼那些無地之人就多了一條活路。
臣知道如今天下土地夠用,可如今有了土豆和紅薯,估計在不遠的將來,人口數量將會暴增,陛下不可不早做打算。
玻璃鏡子越熱銷,工廠的效益就越好。
因為是朝廷開辦,所以收益直接歸為朝廷。那麼朝廷就可以用玻璃鏡子賺取的銀子安穩地方,安置老弱孤寡,開辦學堂,開辦惠民藥局。
玻璃廠的收益高了,陛下就可以減免天下農稅。
當然了,到了那個時候,商人數量也會增加,所以臣之前就說過,三十稅一的稅率低了,而且必須要對商人進行監管。
……”
陳松只是以玻璃廠為例,用玻璃廠來替代官辦工廠,朱元璋也能聽明白。
朱元璋眯著眼睛思考著陳松這番話,說實話,這話聽起來確實有些驚世駭俗,可仔細想想,卻又非常有道理。
人人都說老朱家看不起商人,可是這個說法實在是流於表面。
洪武初年,朱元璋制定三十稅一的稅率,就是為了鼓勵商業。
鄭和七下西洋,滿朝文武都說朱棣好大喜功,耗費無數。
可是,如果真的耗費無數,朱棣是閒的沒事幹嗎?
朱棣登基時,靖難之役打了那麼長的時間,不說當時的財政已經崩潰,朝廷也確實拿不出來多少錢。
如果真的如朝臣所言,朱棣哪來的錢征伐草原?難不成出征計程車兵不吃飯,吃西北風嗎?
七下西洋如果真的不賺錢,為啥朱棣一邊下西洋,一邊北伐草原?
永樂年間,朱棣修北平皇宮,北伐草原耗費錢糧無數。
如果只靠國內的稅收,想要支撐起這些,不說做夢,也是夠嗆。
朝臣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朱棣不帶著他們玩,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只能看著那些錢流入朱棣的口袋。
朱元璋臉上的表情不停的變化,時而沉思、時而憂慮、時而興奮。
“你說的很有道理,但如果被朝臣聽了去,肯定會罵你。
對了,你說這個寶鈔遲早要垮塌又是怎麼回事?現在寶鈔還算普遍,並沒有什麼垮塌跡象。”朱元璋指著奏摺上關於寶鈔的部分,問道。
陳松道:“陛下,臣在奏摺上說,金銀本無價值,它是用來衡量貨物時才擁有價值。
同樣的,寶鈔也是。寶鈔就是一張紙,如果不是朝廷硬性規定,恐怕百姓不認。”
朱元璋皺起了眉頭,陳松這話雖然難聽,可卻很有道理。
寶鈔不是明朝的特有,元朝就發行過寶鈔。
朱元璋經歷過寶鈔不如紙的時代,知道寶鈔到底是什麼。
其實,朱元璋也害怕寶鈔崩盤,不然不會命令寶鈔只准發行不準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