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玻璃鏡子(第3/3頁)
章節報錯
陳松坐了下來,取出一張巨大的宣紙,在上面書寫玻璃的製作流程以及所需要的材料。
其實,古代也生產玻璃,只是古人將其叫做琉璃。
通俗點講,琉璃就是有顏色的玻璃。
關於琉璃生產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朝時,古人就開始生產琉璃了。
洪武年間,朱元璋讓內宮監設定“外廠”,為宮廷生產“青帘”等琉璃貢品。
朱元璋對百姓比較隨和,所以宮廷琉璃技術也流傳民間。
景泰年間,山東博山西冶街有大爐四座,生產水響貨和琺琅料。
嘉靖前後,增加珠燈、珠屏、棋子、帳鉤、枕頂等產品的生產。
到萬曆年間,山東博山琉璃生產已成為一個較大的行業。
萬曆時期,琉璃行銷海外,成為博山地區的支柱產業。
可是,古人對琉璃的應用只處在建築裝飾等方面,從來沒有想過將五彩斑斕的琉璃變成純潔透明的玻璃。
沒要多長時間,陳松就把玻璃的製作流程和方式書寫完畢。
陳松弄出來的這個生產方法結合了這個時代的生產力,進行了改動。
就算如此,也要比這個時代的琉璃生產快上很多。
如果按照陳松的這個方法來,玻璃的產量要增加很多,成本也會很低。
也就是說,陳松的玻璃,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產出。
“我記得之前朱標說過,應天府城外就有內宮監的琉璃廠,到時候對琉璃廠的琉璃窯進行改進,生產起來也方便。”
看著桌子上的宣紙,陳松相信,生產出來的玻璃鏡子,定然可以行銷天下。
這個時代的琉璃,基本上都是達官顯貴的玩物,普通老百姓倒是想買,也買不起啊。
琉璃燒製的成本擺在那裡,就算再怎麼降價,普通老百姓也買不起。
傳統琉璃也不是必需品,就是個玩物,富貴人家買上一些玩玩,普通人家不買也無妨。
可玻璃鏡子不一樣,這個時代常用的銅鏡沒有辦法和玻璃鏡子相比,而且,這還是必需品。
古人講正衣冠,尤其是那些士紳讀書人,更是對自己的儀容儀表要求頗高,更別說那些愛美的大家閨秀了。
別忘了,秦淮河畔的風俗產業,這也是一大市場。
有這些銷路,陳松不害怕玻璃鏡子沒有銷路。有了玻璃鏡子,外貿的貨物也多了一些選擇。
況且,有了玻璃,就可以生產鏡片,就可以生產望遠鏡和顯微鏡。
顯微鏡醫院裡面有,但那是醫院的。這個時代能不能製造出顯微鏡,意義重大,有些東西,不能只依賴醫院。
陳松拍著自己的大腿,喃喃說道:“玻璃的流程已經完成,給朱雄英的教材也完成。之前編寫的那些初高中教材也基本上完成,接下來,也該開學堂收學生了。
儒家傳承千年,有很多優秀的思想,但歸根結底,也只是思想,無法轉變為生產力。
國家想要強盛,不能只有儒家,必須要有實用之學。市舶司的事情走上正軌之後,就必須開設學堂了。
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這些讀書人嚴防死守,不停的打壓其他學說。
我把後世學問掏出來,就相當於刨這些人的祖墳,這些人肯定不會善罷甘休?
我倒是想看看這些人會使出什麼辦法,陳謨,我會讓你知道什麼叫做殺人誅心!”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