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宋濂的小九九(第2/3頁)
章節報錯
陳松也退了出去,站在門口的朱標,看著陳松走了出來,問道:“先生如何了?”
“他讓我出來,但情況不容樂觀!”陳松搖了搖頭,說道。
“唉,有些事情,非人力不可為之,你不要太過難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數,命數之事強求不得!”
朱標害怕陳松會因為此事產生心理負擔,便開口安慰。
安慰了一陣,朱標走進了房間。
不知道兩人在裡面說些什麼,一直到下午時分。
當太陽落下地平線時,朱標眼含熱淚的走出了房間。
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宋濂,潛溪先生卒,時年八十五歲,諡號“文端”。
在文臣的諡號當中,“文”乃是天字第一號。
王莽曾經在《訓諡》中說:經天緯地曰文。
也就是說,必須有經天緯地之才,才能配得上“文”這個諡號。
從西漢到宋朝這一千五百年間,也僅僅只有五個人獲得過“文”諡號。
這五人基本上個個都是耳熟能詳,彪炳史冊的人物。
在“文”之下,便是“文正”。
但宋濂的兒子之前捲進去過胡惟庸案,所以這個諡號是不可能的。
“文端”這個諡號很美,在諡號排行中排第七。
這個諡號是朱標為宋濂求來的,要不是朱標的話,宋濂是不可能會有這個“諡號”的。
八十五歲而終,乃是喜喪。
宋家人必須大操大辦,朱標恰好在此,葬禮便由朱標主持。
不知怎得,宋濂的諡號來源,竟然莫名其妙的開始在市面上流傳。
一時之間,整個浙江都在讚歎朱標的仁德。
加上盡心盡力為宋濂主持葬禮,更是讓朱標的美德不斷的擴散,盡收浙江百姓民心。
至於這個訊息是誰傳出去的,陳松不用想就弄明白。
除了京城中的那位大神之外,還有誰會這樣做?
所有的事情,都在朱元璋的掌握當中,縱觀整個歷史,也只有朱元璋會這樣對太子了。
事情辦完後,已經是十一月下旬了,朱標先行回去,而陳松留在了浙江,開始了遊學演講。
浙江的新學子弟們,對陳松的敬仰,如同黃河止水一樣滔滔不絕,現在好不容易遇見了陳松,又如何能夠放過呢?
陳松當然不會覺得煩躁和麻煩,非常耐心的在浙江講學。
每到一地,便會引起萬人空巷。
前來聽課的人可不僅僅是新學子弟那麼簡單,甚至連很多儒家理學的學生,也跑來聽課。
這些儒家理學的學生,難道他們真的熱愛儒家理學嗎?
如果科舉不考儒家理學,恐怕天下的學子,會瞬間少一大半。
大部分的學子,想法很簡單,那就是考試當官。
但科舉是過獨木橋,讀十幾年的書,很有可能什麼都考不上。
讀書十幾年,花銷可不小,到頭來要是什麼都撈不到,那不得虧死?
既然如此,還不如多掌握一個手段,反正新學也能考試,也能當官,雞蛋放在兩個籃子裡,總比放在一個籃子中要好。
懷有這種心理的人不在少數,在他們看來,反正主要目的就是當官,只要能當官,管他是不是儒家理學呢。
對於這樣的人,陳松當然不會拒絕。
這個世界上,潛心學術的人,永遠都是少部分,大部分人,最看重的還是實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