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朱元璋的擔心(第2/3頁)
章節報錯
陳松忙完收卷之事走出大門,外面的廣場上還有很多考生沒有離開。
這些考生三三兩兩的聚集在一起,熱火朝天的商量著考題答案。
看著這些人,陳松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要不要將幹部培養學校弄出來?國子監的限制太大,培養方式也有所欠缺。
新學學堂教授的課程雖然也有很多治世學問,可終究不是專門培養幹部的地方。
這可不行啊,就算是科舉人才,也不是天生會做官。靠這些人的天分,那國家不得越來越差?”
回去的路上,陳松一直在考慮著這些事情。
一般來說,新科進士在外放前,都會觀政,學習處理政事的方法。
可觀政的侷限性很大,也不一定有用,沒有專門培養來的實在。
一些能力差的官員,可以在這個學校培養施政能力,培養大局觀等等。
一般來說,翰林院類似於這種學校。
但翰林院總歸有很大的侷限,而且招收的基本上都是名列前茅的進士。
這不好,進士也就那麼多,而且都是社會精英,大部分人沒有經歷過底層社會,在翰林院待上多年,能力也有限。
翰林院也基本上都是清流的陣地,這些人打嘴炮厲害,又如何能辦實事呢?
況且,要是這個學校設立,那不是在文官們的頭頂上蓋了一個鍋蓋?
你是權傾朝野的文臣,可是你施政方式“有問題”,若是直接把你幹死,不太合適,這個時候,就可以把你送進“幹部學校”進修。
只要你進去,那可就不由你了,命令你要學習個兩三年。
兩三年後,你出來之後,還會如此嗎?
手下的那些嘍囉,恐怕都沒了!
你想黨爭?那就將你弄進去然後進修。
你施政有問題,這個大義在手,你不服氣?
你要是不服氣,那你就是要造反,大義再一次站在你對面,你還想幹什麼?
一石二鳥,好處多多,陳松越想越熱心。
但這些東西,現在要是拿出來,也不太合適。
剛剛把公務員制度搞出來,再弄出來這個,跨度太大。
所以,目前還是以公務員之法為主。
……
公務員試卷的批閱,是陳松一人做的,耗費了好幾天的時間。
趕在入秋之前,終於將這事處理完畢。
對成績進行刊登,然後開始放榜。
中榜的高興萬分,沒中榜的意志消沉。
陳松的那些學生,基本上都已經中榜。
在這些人上崗之前,陳松對這些人進行了統一的培訓,約莫也就三五天的功夫。
當金陵城開始冷下來時,公務員一事終於完畢。
……
御書房中的銅爐燒的滾燙,朱元璋身披大氅,伏在桌頭處理奏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