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四天沒有在接引點了,除了剛才一段時間的實驗,前幾天裝置安裝時宇航員們都在矜矜業業的工作。

在機器人將激發器和聚變發電站拆解裝回飛船後,熟悉的重力提示音響起,飛船緩緩上升到空中。

低速飛行了一會就到了接引點,後裔號已經被挪到了一旁平整好的新停船點,凌霄號在智腦的接引下,聽到了後裔號旁邊預留的停船點。

下面因為黃泉實驗結束,看著輻射已經降低到正常值的宇航員,又穿著太空服開始出門工作了。

整個火星基地僅僅只用了四天,就已經將初步框架建設好了。

“張艦長,工業冶煉裝置都可以正常工作了嗎?”

“全部可以了,現在第一批火星鋼材已經正式製作完成了,地探裝置正在工作,我們要分析完火星地下一公里到一百公里的所有土質資料。

根據火星的岩漿可以檢視火星地核的活躍程度,這樣以後建造城市就可以防止地震的發生。我們放出去的探測器還在南極發現了冰洋,以後如果持續改造,火星升溫的話,還需要考慮冰川融化的問題。”

整個基地現在已經開始處於良性的工業迴圈,太空船的意義就是如此,沒有太空船,光靠火箭的小載重,運幾十趟都搭建不起一個完善的工業體系。

“種菜大棚改造得怎麼樣了?”

“咱們坐車去看,邊走邊說。”

張興國招手一擺,一輛飛車慢慢飄了過來降落在地,黃露坐到副駕駛,黃泉和張興國坐上了後排,管家默默的走到後備箱,開啟後備箱後自己坐了進去。

“現在大棚已經完成了土壤改造,並且進行了播種,同時外面我們也放了很多盆栽。白天溫度升過12度就放出去。降溫到12度又拿回大棚。

就是那些。”

車窗外,大棚被一圈盆栽圍繞著,這些盆栽都是事先準備好的樹苗,用以測試火星上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後,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氣,這個過程對於小環境的改變以及對於植物本身的變化。

暴露在火星的植物DNA的資料分析,都能對於人類利用宇宙射線有關鍵作用。

透過大門飛車駛入大棚,猶如國內傳統養殖大棚的佈置出現在眼前,頭上的日光燈發射著熱量,黃泉有一種恍如還在地球的強烈感覺。

“現在大棚已經改造出了一萬多平方的優質土壤,在自動播種機和翻田機的工作下,已經完成了灌溉,初期種下的有快速成長的獨行菜,生菜,蘿蔔,紅薯土豆,還有豆芽金針菇。

預計半個月後就可以脫離船上的迴圈系統,吃上這裡種的蔬菜了,後面還規劃得有玉米,小麥那些長期作物。

土壤經過改造,經過分析已經和地球沒有區別,只是重力條件不同,所以後期成長起來和地球也會有些差異,這也對於我們觀測生物在不同重力成長,產生的改變影響有很大的研究作用。”

克隆技術發展其實遠沒有自然養成的成本低,尤其是蔬菜類作物,畢竟能量還是守恆的,能省一點是一點。

看完種植大棚,暫時沒有辦法制造人工太陽,也只能先擴大大棚來抵抗低溫,不過這次不用再使用防輻射板材了,激發器已經安裝在了接引點的範圍,幾天後,隨著上萬平方公里的天空亮起光膜,整個接引點的輻射值都極速下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