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走龍蛇的河流奔騰不息,俯瞰河流,曲曲折折如同一條沉睡的長龍。

水流氣勢磅礴,宛若巨龍吐水,聲勢浩大,令人觀之心生澎湃。

或有轉彎激盪處,激起數尺浪花,流水緩緩處似是平穩,整個水面寬廣無波,靜謐非凡,有懸掛處,瀑布激拍,無數浪花飛濺。

高空往下看,具體形狀如同一條井字型,整條河流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

流域冬日長夏夜短,兩季溫差懸殊,季節變化極為分明。

這裡是我國第二長河,也是我國的母親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

其發源於青藏高原巴嚴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以為山東的九個省,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皆以山地為主,而下游也是平原、丘陵為主。

而河流中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大量泥沙,因此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可是在我國曆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之地,故而稱其為“母親河”。

每年黃河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則長年就在黃河下流,形成衝擊平原,有利於種植。

而且黃河流域是我國最早開發的地區,世界各地處於矇昧狀態之時,勤勞的先祖便在廣袤無垠的土地之上斬荊棘、劈草菜、勞動生息,我國從而有了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

凡經其流經的地域,都是極為適合生活的地方,比如說河北、河南、江蘇等地區,且以種植麥食為主。

都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受母親河默默貢獻的恩惠,更加不應該忘記。

喚靈心思複雜的凌駕在黃河高空,然而黃河之不宛若天際而下,奔流到渤海不復還,人在其面前,渺小得如同螻蟻。

即便喚靈橫絕於其上,也沒什麼差別。最大的區別則是不借助什麼拍攝工具,就可以把肉眼可見的流域盡收入眼中。

儘管如此,收納入眼中的黃河也不過是其中一小段而已,完全不能將整條黃河一次納入眼中,除非是在地圖上。

然圖紙雖然齊全,但是卻不能讓人明白黃河的宏偉,以及黃河的浩大。

黃河無怨無悔的流淌著,為大地兒女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然而人類回饋的並不是,算得上是恩將仇報了。

各類的汙染接踵而至,工業汙染便達到了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生活百分之三十,農業及其他的則是百分之十。

還有就是人類需求不斷變化,各種需求應接不暇,這也導致了黃河被需要,不斷的受到開發,過度開發之下,流域流量逐漸減少。

再有就是早年環保一詞,還沒有提上日程,這也導致了沒有注意對黃河的保護。等發現的時候,已經只能開始治理汙染了。

上面雖然發現得及時,然而治了又汙的現象,卻是讓工作陷入了一個迴圈的怪圈。

見著無悔付出的黃河,喚靈也很難受,雖然黃河不是具體什麼物什,可也是與他一樣,從古流傳下來的。

是應當如同那些字畫一樣,被供起來裱起來,供人觀賞珍惜,價值千金的。

卻因為日常可見,哪山上的樹,地上的土,可隨取隨摘就變得不那麼珍貴了。

河裡的水也是,隨處可見,到處都是,給人類一種予取予求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