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光陰(第1/2頁)
章節報錯
距離喚靈‘離世’近一年的光景,黃河沿岸早已經沒有了打撈的隊伍。
就是最執著的吳婕,也沒有再來黃河邊,不知道是怕觸景傷情,還是深信人一定在某個地方活著。
而黃河沿岸的居民也恢復了他們最初的生活,去年勞動節發生的事,於他們而言不過是曇花一現。
即使今年的清明,再看到有人來祭奠,也沒什麼新奇的感覺。
畢竟他們也忙著祭奠自己的先人及其親人,哪裡有什麼閒心思,去管別人的傷春悲秋啊。
然而也有一群人例外,那便是人世中超凡脫俗,早已將情情愛愛什麼的從身體裡剔除掉了。
那便是僧人與和尚,雖絕了七情六慾,然絕不了那空空如也的五臟腹。
即便是住在隔絕世人的山中,那也得有露水,有野菜等等,方才不至於餓死才對。
長生辟穀乃是修道之人踏入修真的第一步,而後才是漫漫的證道長路。
在這之前,皆是肉體凡胎,需要有衣食住行,衣住行可從簡,食卻不能少了。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便是出家之人也是不能免俗的。
所以平日裡和尚在山上吃齋唸佛,受受信火人的香火,為上山的信主解解困惑等。
盛世之間安享太平,不外如是。
而道人有入世為世人所用者,也有在山間勤修道術,以求心中大道。
待遇到亂世之際,又可放下心中大道,投身其中,以身證道。
然兩者皆有其共同之處,便是需要下山,尋得生活之道。
說白了就是賺錢養家餬口啊,每年山上廟裡,道觀收那麼多的子子孫孫,都張著嘴等飯吃呢。
新收來的子弟,還是一無所知的菜鳥,對要學的東西,要做的事,完全是兩眼抓瞎。
叫他們下山,那簡直就是把廟宇、道觀的名聲,拿去放地上摩擦啊。
這事兒佛道兩人派,有非常共通的選擇,一定要派遣深知門派壓力,又深諳入世之道,還有能力的人下山。
現在都什麼年代了,世人對神怪之說,在龐大的網路之下,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
並不如古人那般無知,未知總是恐懼的,是以,古人對神怪的虔誠,是今人不能比的。
當然某些邪教教徒又另當別論了。
因此,下山的人選就要格外的謹慎了。
年輕的過於銳氣,一言不和與僱主就幹起架來,也是不妙的。
中年的人有生活給的壓力,許多人的脊樑也彎了,萬一不小心答應什麼鬼條件,牽扯進豪門恩怨裡,簡直也是夭壽了。
所以才說呢,薑還是老的辣。既無小子的銳進之氣,也無中年的唯唯諾諾。
他們有的是生活的智慧,也有無盡的底氣。
然而一個門派,不可能靠老一輩的永久支撐,是需要中年承上啟下的。
所以上中下三代,都是極為重要的。
要不俗世中才有那一句話,娶妻賢三代,妻賢夫禍少,妻不賢禍三代呢,反過來也是同樣的道理。
有這層認知,人選就定下來了。本應該是相傳的三代,一道下山,這樣也能很好的繼承老一輩的經驗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