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緣故(第1/2頁)
章節報錯
按喚靈原先所想,這個隱世家族肯定出了很大的事,以族裡的人能力,也不能解決,還要請外來人。所以一定不能洩露出去,不然容易引起恐慌。
但是解決問題,又迫在眉睫。
要怎麼做才能毫無痕跡呢。
當然是選一個既熱鬧,又是最近的節日,整個家族同樂,有外來的朋友,也是可以理解,至少不像平時那樣請人來,特別的引人注目。
當時程管家找來,也就是距離清明月餘的時間,為了儘快解決問題,最近的日子,也只有一個節日了:六月六,請姑姑。
這還是春秋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一個節日。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當時的宰相,叫狐偃居功自傲,就是兒女親家也對他多有不滿,甚至生出反感,當面說他,結果一句不聽,當眾反唇相譏,把年老的親家趙衰氣死了。
狐偃的女婿生裡暗恨,想要為自已的父親報仇。
很快機會就來了,事情的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出行前和家裡的人打招呼,自已會在六月六日趕回家裡慶祝生辰。
含恨的女婿知道機會來了,決定就這一天暗殺岳父,給自已的親父報仇。
但是他把這個訊息告訴了自已的妻子,妻子兩邊擔心,兩面受怕,沒忍住提前一天,也就是在六月初五的時候,趕回家,把這個陰謀告訴了自已的母親。
狐偃的女婿知道事情敗露了,每天過得惶惶不可終日。
到了六月初六的那一天,一大早,狐偃就來請他的女婿,到了相府之後。請自已的女兒、女婿坐在上座。
接著就和來參加生辰宴會的人說,自已這次出京放糧,親身經歷的事,親眼所見百姓的疾苦,方才悔悟自已這些年來,做事出了錯。
還說自己的女婿,想要設計殺他。法子雖然狠毒,但事兒沒成。而且是為了百姓除一大害蟲,又給自已的親父報了仇,自已沒有理由怪責。
又說自已的女兒,拯救他於危險之際,乃是孝道。
當著眾人的面拜了夫妻二人,且且讓兩人受一禮。直言說自已的錯處,讓二人不計過往仇恨,原諒於他。
說得情理共容,狐偃的話感動了滿座賓客,使得他們驚喜交加,小夫妻還了一叩首禮,自此兩家前仇盡釋。
好在,狐偃也是真心改過的。
所以,他為了記住這一次的過,之後的日子裡,每年都會把女兒、女婿請回家,團聚一回,不止父女親近了許多,便是翁婿間也更能說得上話了。
好事也有傳千里的時候。
狐偃一家的事,傳了出去。
老百姓們一個個的爭相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自家的女兒、女婿,應上一個消災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
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當然了,六月六還有其他的習俗,應各地的習慣而生。
還有其他的日子,在喚靈看來,每一天都是很特別的。
但是喚靈以為,不管以前這個隱世家族是以什麼典故延續的。但是今年的六月初六,喚靈深信,肯定是以春秋戰國時期流傳的典故,才是朱汪濤兩人的主家,想要表達的意思。
選這一天,既然能避開大部份族人的耳目,也能得個好兆頭。
至於不能避開的族人,想必早就已經參與其中了,根本不用避,已經聰明人如果不參與的話,自已去查去辦,可能會出現攪局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