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巡視阿瓦隆要塞(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幾縷陽光冷漠地穿過濃厚的雲層,輕塵一般灑在了白茫茫的雪原上,灑在了阿瓦隆要塞的北城牆上。
意料刺骨的冬風從冰雪之間掃過,從城牆上拂過,將立在城牆上的萬千旗幟吹得舒展飄揚。
蘇誠正站在阿瓦隆要塞的北城牆的外城牆之上,右手搭在城牆的牆垛上,目光越過牆垛,遙望著要塞的北方。
威利、鄧佳爾、艾麗莎,以及包含4名軍長在內的16名騎士,都靜靜地候在了蘇誠的身後。
米迦勒騎士團全部的騎士,此時都在這了。
在跟米迦勒騎士團的諸位騎士們見了個面、簡單地打了下招呼後,蘇誠便帶著全團的所有騎士,開始視察阿瓦隆要塞。
蘇誠現在的身份,是米迦勒騎士團兼北方戰線最高負責人。
也就是說,除了負責管理與建設米迦勒騎士團之外,蘇誠還肩負著建設與維護北方戰線的重擔。
阿瓦隆要塞作為北方戰線最重要的要塞、北方戰線最前沿的陣地,蘇誠自然是有必要來好好地視察一下這座要塞。
阿瓦隆要塞只有兩個出入口——南大門與北大門。
南大門主要是用來接收後方運過來的補給,北大門主要是用來留一個口子,好方便帝國派出大軍北伐神聖希蘭帝國。
阿瓦隆要塞是一座坐落在艾格哈爾走廊南半段、位於佈列顛尼雅帝國的最北端、專門用來防範神聖希蘭帝國的重要要塞。
因為阿瓦隆要塞實在是太過重要,所以第4代皇帝在下令修築阿瓦隆要塞時,徵用了50萬名民夫,集合了當時全國最優秀的工匠們。
經過工匠們的測量,他們選中了一塊非常理想的位置——艾格哈爾走廊的一塊狹窄之處來修築要塞。
這一狹窄之處,東西不過4000多米。
因此,工匠們將阿瓦隆要塞的北城牆修築得非常之長,將阿瓦隆要塞的北城牆修了足足4000多米。
也就是說,工匠們令要塞的北城牆連線東西兩端,相當於在艾格哈爾走廊建了一道將走廊分成2半的大城牆。
工匠們的這一設計,使得神聖希蘭帝國若是打算南下攻打佈列顛尼雅帝國的話,就只能死磕阿瓦隆要塞的北城牆。
而佈列顛尼雅帝國這邊,則能集中兵力在北城牆上,不用擔心其他幾個城牆會被敵軍進攻,因為神聖希蘭帝國需要攻破這條將艾格哈爾走廊分成南北2半的北城牆,才能看到要塞其他幾個方向的城牆。
工匠們的這一設計,可謂是噁心至極,因為只能攻打要塞的一面城牆,所以神聖希蘭帝國這邊有再多的兵力,部隊都無法鋪開,無法發揮出兵力的優勢,而佈列顛尼雅帝國這邊卻能夠集中兵力和精力放在北城牆上。
而這還不是阿瓦隆要塞最噁心的地方。
阿瓦隆要塞最噁心的地方,還在於它的北城牆還是雙城牆的結構!
阿瓦隆要塞有內、外2道城牆,2道城牆都是使用精心切割過的石灰岩堆砌而成。
有8條磚帶橫過結構,每條磚帶厚約0.4米,這些磚帶除了使用來裝飾的之外,主要的用途還是用來透過束緊巖面與核心來增強結構的內聚力,並增強城牆對地震的抵抗力。
內城牆,牆厚5米,高12米,有80座八角形的城樓,每一座城樓都高20米,城樓的間距為50米。
每座城樓的頂部都有城垛,供手們射擊,以及用來瞭望敵情。
內城牆之外,還有一道外城牆。
外城牆與內城牆之間的距離為1520米,兩牆之間的間隙被稱為外城臺。
外城牆高約8.5米,同樣也有著80座八角形的城樓,正好處於內城牆城樓間距的中間,起著輔助內城牆城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