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攻滅羅林帝國、正志得意滿的伊爾莎絕對沒有想到——在她正為攻滅了羅林帝國這一壯舉,而感到激動與興奮、感慨著自己的帝國之強大時,一個將在三百多年之後對她的龐大帝國造成空前絕後的威脅的思想,正在原羅林帝國境內的某座小農村內悄然無聲地出現。

而這一思想經過了三百年的沉澱、探索、補充,漸漸成型。

人們為這一思想,冠上了一個偉大的名字——“民主”。

想想真是諷刺啊——伊爾莎大帝以為羅林帝國中能給他們佈列顛尼雅帝國帶來巨大威脅的人,僅有巴爾與“聖女”讓娜。

她沒有想到——當時能給他們佈列顛尼雅帝國帶來巨大威脅……不,應該說是給以佈列顛尼雅帝國為首的專制國家帶來巨大威脅的人,竟然是羅林帝國境內的某位農民兼逃兵。

——文蘭合眾國第31任總統狄奧多·威爾遜/於佈列顛尼雅帝國皇曆621年、大陸歷108年的某場演說中

*******

*******

“伊爾莎女皇……就是那則傳聞中所說的拯救這個國家的女人?”

“難道不是嗎?你想想看——我們現在的生活之所以能變好,不就是全託了伊爾莎陛下的福嗎?”

“有道理啊……”

“就是這樣!伊爾莎陛下萬歲!佈列顛尼雅帝國萬歲!”

“伊爾莎萬歲!伊爾莎萬歲!”

“好了好了,別喊了,再吵下去,會吵到隔壁鄰居的。”

“啊,多謝提醒……話說住在隔壁的人是誰來著?”

“巴里斯特啊,你忘啦?”

“哦哦,是巴里斯特啊……說起巴里斯特,你們不覺得巴里斯特自回村後就怪怪的嗎?”

“的確是有些古怪……他現在似乎每天晚上都在那看書啊。”

“書?巴里斯特他識字嗎?”

“可能是在離開村子去當兵的時候,學會了認字吧。”

“我有聽巴里斯特的妻子說過哦——巴里斯特是在回村之前,特地在圖黎找了一個老師來教他認字,目的便是為了能夠看懂書籍。”

“那傢伙去過圖黎啊!”

“哇噻!好羨慕啊!我也好想去見識一下圖黎的繁華!”

“巴里斯特那傢伙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好學了?”

“誰知道呢。反正自回村之後,他就怪怪的,每天都沉默寡言,不知道在想些什麼,幹活白天的農活後,晚上就會悶在房間裡看書,我很好奇——他看得懂那些書嗎?”

“他到底在看什麼書啊?”

“我又不識字,哪知道他在看什麼書。”

“那傢伙真是奇怪啊,他以後該不會是打算當什麼大學者吧?哈哈哈哈!”

“好了,不要再聊那個傢伙了!我們來聊點別的什麼有趣的話題吧!”

……

……

自巴里斯特回來後,阿什娜便覺得自己的這個丈夫變得怪怪的。

巴里斯特離開村子去當兵,是3年前的事情。

作為巴里斯特的妻子,阿什娜比村子中的任何人都要明顯地感受到——3年前的巴里斯特和3年後的巴里斯特幾乎都不是同一個人了。

3年前的巴里斯特,就只是一名普通的農村青年。

而3年後的巴里斯特,雖然模樣並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性格以及整個人的氣質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巴里斯特回村之前,阿什娜是不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巴里斯特竟然會變成一個喜歡看書的人。

畢竟在3年前,巴里斯特便不止一次地表現出對文字、對書籍的興趣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