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埃爾的希蘭軍,蘇誠的佈列顛尼雅軍的進展倒相當地順利。

埃爾的希蘭軍之所以無力再推進,究其原因,便是因為他們的運輸力不夠。

簡單來說,就是運輸補給的車輛、民夫、畜力不夠了。

而佈列顛尼雅軍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佈列顛尼雅軍憑藉著數倍於希蘭軍的速度,以疾風怒濤的速度吞併了柏盧以南的全部疆土。

然後順勢也將希蘭軍無力再吞併的剩餘東部疆土再吞併。

反正按照他們兩國之前的約定——一方無力吞併法蘭克帝國的剩餘領土時,另一方有權利幫對方吞併。

因此佈列顛尼雅軍此舉佔了大義,神聖希蘭帝國的人也不能說他們佈列顛尼雅人的不是。

在佈列顛尼雅帝國的大軍吞併了法蘭克帝國最東部的最後一座城池後,“守望萊茵”計劃總算可以宣告勝利結束。

“守望萊茵”計劃歷時足足近1年。

佈列顛尼雅帝國皇曆300年的春季出兵,佈列顛尼雅帝國皇曆301年的春季完成對法蘭克帝國的全部疆土的征服。

此戰的最大受益者,毫無疑問是佈列顛尼雅帝國。

持續時間長達百年以上的百年戰爭終結,宿敵法蘭克帝國滅亡,併成功吞併了法蘭克帝國三分之二以上的疆土。

佈列顛尼雅帝國的疆土,也首次與遠東大草原接壤。

成為了大陸歷史上第二個西接大海、東臨大草原的龐大帝國。

至於第一個,自然便是千年前的蘇英蘭帝國。

千年前阿瑟統治時期的蘇英蘭帝國,也短暫地完成過“西接大海,東臨草原”的偉大成就。

相比起佈列顛尼雅帝國的結局圓滿,神聖希蘭帝國那邊便要差上許多了。

神聖希蘭帝國僅僅只吞併了柏盧以北的土地,以及柏盧以東的部分土地,總計只佔據了法蘭克帝國不到三分之一的疆土。

蘇誠很理解埃爾這種執意不讓軍隊再前進的行為。

畢竟他也是一名統帥,蘇誠自然也是相當清楚在補給線已到極限的情況下再繼續進軍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蘇誠認為——如果把他與埃爾之間的身份互換的話,他一定會做出與埃爾同樣的選擇。

蘇誠理解埃爾,但神聖希蘭帝國中央的人——比如瓦希裡理不理解埃爾,那便是一個大問題了……

就以蘇誠對瓦希裡的瞭解——會在“鐵錘”作戰中亂下軍令的瓦希裡,可不像是什麼能理解補給線重要性的人……

一想到神聖希蘭帝國的瓦希裡皇帝歇斯底里地發詔令,要求埃爾快點進軍的景象,蘇誠便不由得同情、同時也欽佩起埃爾。

埃爾願意頂著這麼大的壓力,也不讓他麾下的軍隊涉險——這樣的魄力,令蘇誠佩服不已。

“守望萊茵計劃”順利結束,法蘭克帝國已經滅亡,佈列顛尼雅帝國的這30萬大軍,除去那些駐紮在“原法蘭克帝國”領土的部隊,剩餘部隊開始有序地撤回國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