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蘇誠將目光重新挪回到鋪在桌面上的這幾張紙,最後看了幾眼上面羅列的資料後,輕聲道:

“這樣的物資量,完全足以發動‘維羅妮卡’。”

“嗯。”漢弗萊點點頭,“輜重方面,是不會出現任何問題的,能否攻滅羅林帝國,就看前線將兵們的作戰了。”

……

……

同樣是在去年的時候,在6月份的時候,伊爾莎在總參謀部的會議室內,秘密召集了蘇誠、伊塞爾、恩利、班克羅4人。

那時的阿爾伯特,已經重返南方戰線坐鎮了,因此參加這場秘密會議的騎士團團長,只有蘇誠、伊塞爾以及恩利。

雖然恩利名義上只是國立皇印騎士團的副團長,但就以他肩負的實質職責來看,你把恩利算作國立皇印騎士團的團長,也沒有絲毫的問題。

伊爾莎之所以召集蘇誠、伊塞爾、恩利、班克羅4人,便是為了展開一場重要的會議。

一場……以制定滅國戰略為唯一內容的重要會議。

伊爾莎見國家的國力漸漲,已具備了滅亡各大帝國的能力,所以於去年6月的時候,召集了蘇誠4人,開始著手研究滅國總戰略。

研究該如何出兵、先向誰出兵,才能完成攻滅三國的壯舉。

為了防止出現三大帝國抱團抵抗他們佈列顛尼雅帝國的情況,伊爾莎到現在都沒有把她攻滅三國的這志向廣而告之。

目前,仍然只有蘇誠、伊塞爾、恩利、雅各、卡米爾等少數親信、重臣知道他們的這一終極計劃。

儘管他們佈列顛尼雅帝國目前的國力已經遠超其餘三國,但若是毫無章法地亂打的話,只會無謂地浪費他們國家的國力。

因此制定出一個合理、高效的總戰略,便成了一件不得不立即去做的事情。

會議剛開始,恩利便提出了他的滅國戰略——先東後南再北。

也就是先攻滅東部的法蘭克帝國,再攻滅南部的羅林帝國,最後再進攻神聖希蘭帝國。

恩利提出這樣的戰略的理由如下:

法蘭克帝國在經歷了3年前的那場史無前例的大敗後,3名大將陣亡,50萬大軍近乎全軍覆沒。

即便經過了3年的休養,法蘭克帝國到現在仍舊半死不活。

恩利認為他們現在應該趁著法蘭克帝國的國力還未恢復過來,集中全力攻滅法蘭克帝國。

羅林帝國現在是昏君當政,因此不需要對他們太過警惕。

就以貝拉女皇的那一性格,肯定沒膽對他們發動進攻。

所以也不需要害怕羅林帝國會趁著他們進攻法蘭克帝國時,對他們發動入侵。

在滅亡法蘭克帝國後,再調兵南下滅羅林帝國。

最後再集中兵力,對付幅員最遼闊、最難攻佔的神聖希蘭帝國。

對於恩利的這“先東後南再北”的戰略,蘇誠率先提出了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