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花了2日的時候,便做好了南下進軍圖黎的準備。

為了能徹底控制駐紮在北方邊境的大軍,巴爾清理掉了軍中的一些不太可能聽命於他的將官。

但巴爾並沒有殺掉這些將官。

僅僅只是把他們都捆上,關押起來。

巴爾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無人知曉。

這是一場註定會失敗的起義。

儘管巴爾在軍中的威望很高,但僅憑威望是根本不夠的。

在巴爾掀起叛旗後,羅林帝國的各大貴族們便聯合在一起對巴爾的這種叛國行為表示強烈譴責。

隨後出動各自的私兵,聯合駐守在圖黎的近衛軍,對巴爾軍展開討伐。

儘管有些平民以及部分地區的地方武裝響應了巴爾的起義,但這些響應巴爾起義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羅林帝國的平民們現在的生活雖然苦,但還不至於活不下去。

在還沒到活不下去的絕境之前,絕大部分的平民是不可能跟著跟著你去幹這種會掉腦袋的事情的。

軍力上處於絕對劣勢,就連後勤補給也處於絕對的劣勢之中。

這些討伐巴爾軍的部隊背靠著整個國家。

有一整個國家源源不斷地為其提供充足的補給。

而巴爾軍什麼都沒有。

巴爾軍唯一的補給來源,就是去搶沿途平民們的糧食草料。

但這種搶掠國內平民的事情,巴爾根本就不可能幹得出來。

所以——巴爾的起義僅持續了不到2個月便失敗了。

面對佔據著軍力、物資上的絕對優勢的近衛軍和貴族私兵的聯軍,巴爾軍敗得毫無懸念。

巴爾、萊奧、夏爾、歐仁、吉爾……總之,巴爾和巴爾的這幫親信們統統都被生擒。

據生擒巴爾的將官所說——巴爾在被擒時,狀態特別奇怪。

沒有面露痛苦、悲憤的表情。

反而一臉淡然。

一副解脫了的模樣。

不論是巴爾發動起義的時機,還是展開起義後的起義過程,還是起義失敗後巴爾的反應,都相當地奇怪、讓人摸不著投案。

因此,這也成了一樁懸案,後世的史學家們一直樂此不疲地研究之前對羅林帝國明明一直忠心耿耿的巴爾,為何會發動叛變。

不同的史學家有著不同的觀點。

而流傳最廣、最為人所信服的觀點便是——

巴爾那時已經累了。

一次接一次的挫折,已讓他身心俱疲。

所以他選擇了用最激進的手段,來表達出他的憤慨,來慰籍自己那因疲憊不堪而瀕臨崩潰的內心。

他打從一開始就沒期望過自己的起義能夠成功。

因此在起義失敗,他露出的表情不是痛苦與悲憤,而是解脫。

當然,這都已是後話了。

……

……

在粉碎了巴爾的起義,把巴爾等人統統押回圖黎後,貴族們以及中央的部分文武大臣立刻義憤填膺地上奏貝拉女皇——對膽敢叛國的巴爾等人處以極刑。圖播天下

雖然也有部分人表示巴爾等人不能殺,但這一點人和極力要求處死巴爾等人的人相比,數量實在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