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莎的目光是那麼地堅定、那麼地充滿魄力與壓力。

自伊爾莎登基至今,這是班克羅第一次看到伊爾莎這樣充滿魄力與壓力的目光。

被伊爾莎用這樣的目光注視著的班克羅,只感覺那些謊話卡在了喉頭,怎麼吐也吐不出來。

最後,無計可施的班克羅只能無奈地輕嘆了口氣,然後點了點頭,用自己的動作來告知伊爾莎他的回答。

然後在第2天的清晨,伊爾莎便召開了大會,在白央宮的議事廳召見了群臣。

大會剛開始,伊爾莎便直截了當地向群臣宣佈了她要御駕親征的這個決定。

群臣皆面露驚駭之色——這是在得知伊爾莎決定御駕親征後,議事廳內的所有大臣臉上的表情。

以雅各為首的諸位大臣,立即表示反對。

皇帝御駕親征,和將兵們一起親臨前線——這的確是能極大地振奮大軍計程車氣。

但御駕親征的風險實在是大。

皇帝親臨戰場的最前線——這種事情光憑想象,就想象得出來有多麼地危險。

在3年前,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可供參考。

3年前的“霸王反擊”中,神聖希蘭帝國的瓦希裡皇帝也同樣是御駕親征,進駐位於戰場前線的穆哈維茨要塞。

之後發生了什麼,也不需要多贅述了。

米迦勒騎士團奇襲了穆哈維茨要塞,要不是瓦希裡的運氣夠好,及時跑掉了,否則米迦勒騎士團將能立下“陣斬神聖希蘭帝國皇帝”或“活抓神聖希蘭帝國皇帝”的不世奇功。

據說,瓦希裡是乘著一輛驢車逃跑的,被米迦勒騎士團打得連頭也不敢回,只顧著乘驢車狂奔、逃離穆哈維茨要塞——這件事不知是真是假,神聖希蘭帝國中央一直否認此事,但“皇帝乘驢車”逃跑的這件事在神聖希蘭帝國的民間傳得很兇,直到現在都不知真假。

在3年前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可供參考,雅各等人自然是不希望伊爾莎以身犯險,苦心勸說著伊爾莎。

然而——不論雅各等人怎麼勸,伊爾莎都沒有任何要改變自己這一想法的意思。

見伊爾莎鐵了心地要御駕親征,雅各也無可奈何。

既然無法勸伊爾莎放棄,雅各便向伊爾莎提出請求,希望伊爾莎能帶上他。

雅各要和伊爾莎一起親臨戰場的最前線。

伊爾莎今年才12歲,年紀還小,讓伊爾莎獨自一人上到前線——雅各對此並不放心。

而且,若是讓伊爾莎獨自一人上到前線,還有一個風險,那就是伊爾莎可能會瞎指揮。

古往今來,那些御駕親征的皇帝、國王總會犯同樣的一個錯誤,那就是瞎指揮。

御駕親征的皇帝、國王總會對部隊的指揮指指點點。

而面對皇帝、國王的這些“指點”,將領們也不得不聽,因為這些可是君主的命令……

將領們寧願打敗仗,也不願意背上“違抗君命”的大罪。

君主瞎指揮,害慘整支大軍——這種事情在最近幾年也同樣有個現成例子。

仍舊是3年的“霸王反擊”,神聖希蘭帝國的瓦希裡皇帝不願讓他們的“鐵錘”作戰就這麼無功而返,因此他下令禁止軍隊的撤退,要求軍隊留在艾格哈爾走廊和米迦勒騎士團打兵糧戰,不顧兩軍的補給難易度差別,妄圖透過兵糧戰拖垮米迦勒騎士團。最終間接導致了希蘭軍的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