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拉攏蘇誠、阿爾伯特這幫重臣們之外,雅各也積極地拉攏著貴族們。

貴族們雖然手上都沒有什麼實權,但他們都有著極高的政治地位,就憑他們的政治地位,就值得花大力氣去拉攏。

在雅各的雷厲風行下,“女皇派”迅速壯大了起來。

越來越多的重臣、貴族們倒向了“女皇派”,擁護女皇的統治。

其中最能震懾“中立派”和“蓋爾派”的,莫過於蘇誠、阿爾伯特、班克羅這3人倒向“女皇派”。

身為帝**界二把手、三把手的阿爾伯特和蘇誠,他們二人的能量有多大,自不必說。

在佈列顛尼雅帝國,要說除了雅各之外,誰是帝國中地位最高的文臣,那自然是非班克羅莫屬。

身為帝國的外交總管兼軍務參謀的班克羅,同樣也是不世出的人傑。

搞外交是一把好手,搞軍事也同樣是一把好手。

290年的針對羅林帝國的“夏風”攻勢,班克羅就是其中的主要擬定人。

班克羅本就是一個有些死腦筋的人,對他來說,不論是誰上位當皇DìDū無所謂。

誰是合法的皇帝,班克羅就忠於誰。

因此,班克羅倒向“女皇派”也是絕大部分人都料想得到的情況。

除了拉攏中央的重臣們之外,雅各也在積極拉攏地方上的重臣們,比如北境總督漢弗萊。

雅各在不斷壯大“女皇派”的同時,也不忘打壓“蓋爾派”。

早在伊爾莎登基為帝之前,雅各就已經理好了一份名單——一份記錄著蓋爾的黨羽們的名字的名單。

針對這幫極有可能不服伊爾莎統治的人,雅各採取“又打又拉”的措施。

拉攏一部分意志不怎麼堅定的“蓋爾派”成員。

將那些不太可能拉攏成功的“蓋爾派”成員統統明升暗降,看上去似乎是對他們很好,把他們統統升官了,其實都把他們都打發到一些不怎麼重要、不會掌握有太大實權的崗位上。

不論是要令“女皇派”壯大,還是要削弱“蓋爾派”,這些工作都很複雜和艱難,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好的。

就以將那些意志很堅定的“蓋爾派”成員打發到那些不掌握實權的崗位上面為例,光是這個工作,可能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因為這個聽上去似乎很簡單,但操作起來其實很難。

但正如雅各跟蘇誠說的那般:再難他也要做!

明知這些事情做起來很麻煩、很累、會得罪一大片人,但雅各仍舊義無反顧地去做了。

雅各之所以要延長蘇誠回北境的時間,就是打算讓蘇誠能在DìDū多待一會。

只要蘇誠待在DìDū、只要讓中央的所有人知道米迦勒騎士團團長現在在潘德拉貢,就能給中央的那幫“中立派”和“蓋爾派”人士們帶來震懾,即便蘇誠什麼都沒做。

有蘇誠在這,雅各拉攏各個大臣、貴族們進“女皇派”也能容易些。

雅各本還想讓阿爾伯特也留在DìDū,但因為在290年的那2場大規模攻勢中,佈列顛尼雅帝國吞併了羅林帝國的大量領土,這些新吞併的領土到現在都沒成功消化完畢,所以還需阿爾伯特坐鎮南方戰線。

因此在伊爾莎的登基大典結束之後,3大騎士團團長之中,只有蘇誠一人還留在DìDū,伊塞爾和阿爾伯特都回到他們二人各自負責的前線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