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隆要塞攻防戰第2日的戰鬥,像第1日那般,在兩軍的拉鋸之中結束了。

希蘭軍的戰果仍舊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到了第3日,希蘭軍的土丘終於堆砌好,地道終於挖好。

在得知土丘和地道都可投入戰鬥後,多米尼克立即下令啟用土丘和地道。

對於希蘭軍的地道,米迦勒騎士團這邊早已做好了防範。

米迦勒騎士團這邊早已在外城牆附近的地面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放置一碗水。

每碗水的附近都設定數名士兵負責輪班倒地觀察這碗水。

如果這碗水出現臉意,便說明地下有震動。

藉此便可迅速確定敵人地道的位置並快速進行攔截。

如果敵對城池的地基可供挖掘,就可以挖通道進行攻擊,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攻城戰中的一種常用戰術。

採用地道戰的攻城方,會挖一條乃至數條地道,前進的過程中不斷用木料支撐地面。

透過挖地道來摧毀城池的城牆,或者從城牆的地基下穿過,在城內開啟一個入口,好讓城外的部隊溜進城裡。

地道戰雖然是攻城時的常用手段,但針對它的反制手段也有,而且隨著不斷地改進,地道戰的反制手段目前還非常地發達。

在攻防戰開戰之初,蘇誠便調了3000士兵給鄧佳爾,將反制希蘭軍地道的任務交給了鄧佳爾。

在負責觀察水碗計程車兵們發現水出現漣漪後,這些士兵便立即將這個訊息通報給了負責對付希蘭軍地道的鄧佳爾。

鄧佳爾迅速根據各個水碗的漣漪大小不同,判斷出了希蘭軍各條地道的大體位置。

在透過水碗判斷出各條地道的大體位置後,鄧佳爾便領著她計程車兵迅速展開了反制,堵截希蘭軍的地道。

阿瓦隆要塞的外城牆腳下挖有一道深深的壕溝,這條壕溝就是專門用來對付敵軍地道,只要發現了希蘭軍的地道,就把撒上了各種易燃物的秸稈等物投擲進地道,用大火與濃煙逼退希蘭軍。

一時間地道中慘叫聲連天,皮肉燒焦的味道從地道中蔓延開來。

比起攻城塔、撞城車等攻城器械,要對付地道實在是輕而易舉,只要能夠判明敵軍地道的大體位置,將壕溝挖掘得夠深,多準備一些能夠燃氣濃煙的易燃物,即便是百萬大軍來襲,也能將他們死死地堵在地道里、爬都爬不出來。

許多希蘭軍士兵在地道中撤退不及,被瀰漫的濃煙給嗆倒,然後再也爬不起來。

沒有被濃煙給直接嗆死的希蘭軍士兵,開始慌忙地後撤。

在慌忙的後撤時,反而引發了自相踩踏,造成了不少的傷亡。

“撤退!放棄地道!”

負責指揮地道戰的希蘭軍將官,見米迦勒騎士團對他們的地道早已做好準備,無奈之下只能嘆息一聲,下令撤退,放棄地道。

相比起地道,希蘭軍築起的那數十座土丘,反倒是起了不少的作用。

用了2天多的時間,發動了數萬名士兵,總算成功在阿瓦隆要塞的外城牆下築起了數十座高高的土丘。

這數十座高高的土丘,比對面的阿瓦隆要塞內城牆還要高出2米。

在每座土丘上,還設有掩體負責保衛弓弩手。

每座土丘,都能容納四十名左右的弓弩手站在上面,對阿瓦隆要塞的外城牆進行俯射,掩護腳下攻城的戰友們。

站在土丘上的希蘭軍弓弩手,朝阿瓦隆要塞的外城牆拋射出如暴雨般的箭矢。

射穿米迦勒騎士團的將士們的鎧甲與皮肉之聲、米迦勒騎士團將士們的慘嚎聲此起彼伏。

由於希蘭軍的這批站在土丘上的弓弩手居高臨下,外城牆的城垛失去了掩體作用。

這使得外城牆上的守軍受到了不小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