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便是伊倫渡口會戰的全過程了。”

吟遊詩人用盡可能簡略的語言描述了伊倫渡口會戰的全過程。

應該說是真不愧是吟遊詩人呀,吟遊詩人的口才極好,講話的節奏和語氣都恰到好處。埃爾3人以及其餘的乘客都聽得如痴如醉。

吟遊詩人雖然只用了很簡略的語言描述了當時伊倫渡口會戰的全過程,但是講得極其有畫面感,許多乘客感到自己整個人彷彿整個人都處在了當時那喊殺聲震天的戰場上。

吟遊詩人講得並不快,所以佈列顛尼雅語並不怎麼好的加布裡埃爾還是能夠勉強跟得上。

在聽完吟遊詩人講完引論渡口會戰的全過程後,加布裡埃爾用讚揚的口吻說道:

“真不愧是法蘭克帝國最強的大將之一呀,連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季節因素都考慮進去了,打了一場漂亮的奇襲戰!直接就讓佈列顛尼雅帝國死傷上萬人!還折損了1名四御騎士!佈列顛尼雅帝國全國也就才寥寥數名四御騎士而已!折損了1名四御騎士,對於佈列顛尼雅帝國來說,已經是很大的打擊了。”

加布裡埃爾的話音剛落,埃爾便微笑著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道:

“的確是很強呀,而且還是親自帶領騎兵隊進行奇襲,不負‘鋼骨’之名。”

而吟遊詩人此時,也繼續講述著倫德王國救援戰的後續:

“主帥戰死,這對於一支軍隊來說,就相當於失去了主心骨!”

吟遊詩人一邊說著,一邊露出悲愴之色。

吟遊詩人講話極具感染力,不少的乘客此時也都面露悲愴之色。

而極其感性、極易受氣氛所感染的加布裡埃爾,此時也面露難過之色。

“你又不是佈列顛尼雅人……你難過個什麼勁呀……”卡米爾在一旁無奈地吐槽著加布裡埃爾。

“在主帥陣亡後,全軍的當務之急,毫無疑問是選出一名新的主帥來繼續統領大局!然而——做近10萬大軍的主帥——這個任務太過艱鉅,當時全軍沒有一個人有膽量接下這個任務!”

“就在所有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時,一名只有17歲的新桂騎士站了出來!”

“他是當時的第10軍副軍長,在大家都一籌莫展、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時,他勇敢地站了出來,接下了這個沒有人願意接下的任務!”

“成為了全軍新主帥後,這名17歲的新桂騎士便展現出了他超常的戰略眼光和戰術策略!”

“他放棄了直接進攻伊倫渡口的敵軍的策略,他統率著全軍北上朝加洛林王國進軍!將艾倫及其他麾下的軍隊盡數給引了過去!”

“最後,那名新桂騎士將敵軍引到了一處叫‘維河’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打響了兩軍的最終決戰!”

“新桂騎士施展了奇策!用水將敵軍分割成兩部分,打了一場極其漂亮的殲滅戰!官方稱此戰為‘維河殲滅戰’。這場維河殲滅戰,打得實在是太過精彩和漂亮!接下來,我來詳細地跟大家講述這場維河殲滅戰的全過程。”

隨後,吟遊詩人便繪聲繪色地講述著維河殲滅戰的全經過。

其實,吟遊詩人所講述的這些內容,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經過藝術加工過的,有些地方甚至還是自己憑想象杜撰出來的。

比如,官方並沒有跟大家明說過“全軍無人有膽量接下主帥一職”這一句話,只說了“在全軍手足無措之時,新桂騎士蘇誠站了出來接下了這個大任”。

雖然事實的確是無人有膽量接下主帥一職,但是官方是絕對不會傻傻地就這麼明說出來,畢竟如果這麼明說出來後,會一定程度上折損佈列顛尼雅帝國騎士們的形象。

所以,剛剛吟遊詩人說的“當時全軍沒有一個人有膽量接下這個任務”這一句話,其實是他瞎說的,其目的只是為了使故事變得更加精彩、刺激而已。

只不過,恰巧被他給瞎說、說對了而已。

類似於此的瞎編、加工過的地方還有很多,但是這些地方其實都無傷大雅,吟遊詩人講的情節,總體上是正確的。

在繪聲繪色地講完維河殲滅戰的全過程後,包括在埃爾3人在內的所有聽眾們的表情,都非常地精彩。

在聽到維河殲滅戰大勝,包括4000鐵甲聖騎兵在內的所有敵軍全軍覆沒,艾倫·瓊斯被俘虜後,除了埃爾3人之外的佈列顛尼雅帝國的乘客們都發出了歡呼聲。

“這也……太神了……”加布裡埃爾目瞪口呆道,“用裝滿河砂和石頭的布袋來堵住河的上游來蓄水,在敵軍渡河渡到一半後,再放水將敵軍截成兩半……這是人能夠想出來並做出來的戰法嗎?”

而埃爾此時也是一臉的凝重,用嚴肅的語氣說道:“這個新桂騎士……好強!艾倫敗給這樣的對手,並不丟臉。”

埃爾和加布裡埃爾都是神聖希蘭帝國的高階武官,所以他們比那些無知的群眾都要清楚,這個“蓄水截敵戰術”要施展出來,是有多麼地困難!

何時開始蓄水?蓄多少的水才好?何時放水?

光是這3個問題,就能難倒絕大部分的人,就更別說其他的更瑣碎、更煩人的問題了。

正因埃爾和加布裡埃爾二人都很清楚這個戰術的施展難度之大,所以二人發自心底裡地覺得想出併成功施展出這個戰術的新桂騎士,是有多麼地可怕!

“於是,這場精彩絕倫、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倫德王國救援戰至此便以我們佈列顛尼雅帝國的大獲全勝為結局——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