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這兩家,幾乎都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現在不也一樣互相扶持?

但問題在於,蔡氏是新興世家。

當初那一兩代的怨氣還沒過去呢。

就現如今來說,也依舊還有許多的世家、豪族,從內心裡便很抵制蔡氏的崛起。

恰逢蔡氏的當代家長蔡瑁也並非長袖善舞的人,因此這怨氣自然是還沒散掉的。

說不定還多了一些。

畢竟,當初他蔡瑁支援劉表的時候,可是殺了一些人的。

這種情況之下,蔡瑁想當荊州刺史,真心可以說是是想瞎了心。

他自己其實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一直以來,他想要的也都只是蔡氏能繼續壯大下去的可能,而不是直接掌握一州權柄。

可是,伴隨著劉備的稱帝,以及荀攸對他的吹捧,蔡瑁漸漸地就生出了一點不一樣的想法。

就在這時,劉表又當了縮頭烏龜。

隨著兩件事的同時發生,蔡瑁私底下再一琢磨。

他忽然間就開始覺得,如今是蔡氏最好的機會。

當這種心思愈發重起來的時候,蔡瑁沒有察覺到不對勁。

他直接找了幾個還算靠譜的謀士,偷偷摸摸地便在私底下合計起來。

經過合計。

那些謀士十分真誠的告訴蔡瑁,想要抓穩一州的權利,而且還要相對獨立的話,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首先,他必須得清除某某人、某某家……

其次,再把這些位置上安插自己人。

最後,蔡氏就可以把荊州抓在手裡了。

蔡瑁聽後認真地想了想,之後又下意識地用這些辦法,跟劉表的掌權道路進行了對比。

最後,他得出了一個結論。

真要是能做到謀士們所說的一切,蔡氏還真就有可能掌握整個荊州。

甚至於在他看來,真要是能把事情做好,自己也不是不能復刻趙佗的成功。

而到了那時……

哪怕是劉備,估計也得看他的臉色吧?

畢竟,劉備雖然稱帝了,可他還要掃平其他的諸侯,才算是真正的皇帝。

在這期間,他蔡瑁只要提供一些糧食,順便再明面上表達表達對劉備的臣服,這事不就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