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的是,成公英的判斷基本是沒有錯誤的。

林辰就是這麼想的,劉備也是這麼判斷的。

他們就是要拿下關中作為根基。

其實吧,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原本是想要拿下南陽作為根基的。

但林辰的判斷出現了錯誤。

曹老闆還沒有那麼強,因此他們便獲得了一次機會,最終甚至跑到雒陽稱了帝。

但就算是如此,又能怎樣呢?

天下間手握強兵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比如說張楊一路,人家手裡握著的就是曾經漢室的強兵,可謂是強兵當中的強兵。

這種強兵,幾千人便足以攻克林辰和劉備發展起來的幾萬大軍。

為什麼呢?

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因為這種強兵,大多都是有盔甲在身的。

而劉備和林辰雖然發展了‘數十萬’大軍,可這‘數十萬’大軍的著甲率,卻還不到百分之一。

可謂是百中無一。

另外,這種強兵的厲害之處,在原本的歷史上其實就已經表現了出來。

比如說劉備,哪怕他看起來山窮水盡了好幾次,但最終他哪一次不是緩過來了?

不就是因為他手裡有當初的一路強兵嗎?

當然了,這一點不僅僅是歷史上,在當前這個有著林辰這隻大撲稜蛾子的時代裡,同樣也還是劉備能迅速崛起的原因。

而現如今,劉備雖然佔據了極其廣闊的地盤,幾乎算是漢室的三分之一了。

但問題在於,他麾下的兵馬,卻並不足以再去將其他的諸侯一一擊破了。

最關鍵的是,這種事還不能著急。

就得靠養。

僅以當代而言,大概二十個人才能養出一個真正脫產的軍卒來算,想要徹底地一統天下,怕是還得幾年。

這也是劉備不去動曹操、徐州的原因所在。

有他們在,劉備集團才有和袁紹集團的緩衝。

沒有了這種緩衝,又是在寬闊平坦的中原地帶,最後勝利的人,說不定也還是人家袁紹。

歷史上,曹操佔據了兗州、豫州和徐州,甚至還有一部分的荊州(南陽),但卻還是弱於袁紹數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