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老實人魯子敬(第1/3頁)
章節報錯
林辰和劉備當先帶著三十人入了城,剩下的二百七十人則是分批進入東城。
沒錯,城門是敞開著的。
小朋友可能會問了,孫悟空到底有幾個……
咳…有人可能會問,難道袁術就不怕劉備帶人突襲東城嗎?
不怕!
不是假的不怕,是真的不怕。
因為,帶幾百人真的拿不下東城,就算只是控制城門,也完全做不到的。
如果人多了,發大兵而至,袁術估計能笑死——只需譴幾百騎兵,便可斷了他們的糧道。
糧道一旦斷了,前面打的有多麼爽快,後面就有多麼的痛苦。
據東城而守?
天下諸侯恐怕也就不用打了,因為他們都會笑死的。
《孫子兵法·軍刑篇》曰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這其中的‘量’,便是軍賦物資。
‘度生量’之意,便是在說:軍賦物資的不同,決定著雙方軍隊和兵員多寡。
簡單來說,假如被斷了糧道,同時又得不到補充,敵方只要還有一點腦子,便會利用這一點來大做文章。
總的來說,真要是從盱臺城帶著幾百個人來攻東城,就算是真的拿下了,這也只是一支孤軍而已。
那時,便是身陷於死地了。
這也是為什麼袁術一方只在盱臺與東城之間安營紮寨的原因。
此行最為穩妥,既能攻…隨時可以攻城,又可以守…出奇兵繞過他們營寨來攻後方之城,便可以攻代守、以逸待勞了。
這都是最基本的兵法運用,要是連這都不知道,只想著出奇兵,距死也就不遠了。
《百戰奇略》曰:凡戰,所謂奇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
袁術都已經出兵了,並且還在兩者之間紮下了營寨,那還有用奇兵的可能嗎?
此時能用者,當為《唐太宗與李靖問對·捲上》: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故,正亦勝,奇亦勝……
簡而言之,假如現在劉備失心瘋了,非要和袁術死磕,就必須要正奇相合,唯此可勝也,不然唯敗一途。
林辰對這種形勢有過一定的預判,假如真到了這種境地,那便只有讓劉備率敢戰士瘋狂突進,關張出奇兵而定勝負。
為什麼讓劉備上?
他們完全不會想到,劉備不是主力,關張才是真正的主力……
這就是無不正,無不奇,正亦勝,奇亦勝。
經典案例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李世民和頡利可汗簽訂城下之盟時,李靖率奇兵疾馳豳州了。
可惜的是,由於李世民簽訂盟約太快,訊息也傳來了,令他沒了機會,否則的話,大概會是另外一個結果……背信棄義,不論古代還是現代,都不會有好名聲,比如說呂蒙。
不過,下一次李靖可就不吃這種虧了。
貞觀四年的唐滅東突厥之役,吃虧速度不夠快的李靖,便明確表現出了其恐怖的速戰用兵之道……
冬日大雪,牧民艱難,當是時,李靖率三千騎兵疾馳至惡陽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