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竇午便將武者一段秘聞告知。

原來,武道誕生不久,內部便產生分歧,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為正統武者,認為武者當秉持一顆戰心,鬥天戰地,從和強者的對戰中,去體悟武道,晉升自我。

但還有一類,卻認為武道即殺道,武者和軍伍之人一樣,殺人越多,積攢的兇戾之氣便越多,越有利於提升武道境界。

後一類,被視為邪道,不為正統武者所容。

剛開始,還只是理念不合,雙方爭論,限於內部,最多相約決鬥,少有涉及平民百姓之舉。

而且,那時候官府管控嚴厲,殺人者盡數需要抵命,也是這種理念差別沒有激化的重要因素。

但八年前天地鉅變,空間延伸,天地拓展,道路不通,各地近乎絕隔,加上糧食短缺,民變陡生,官府對武者的管控力直線下降。

尤其是荊州和沿江郡縣之外的地方,出現了無數叛軍,官府威信蕩然無存。

這種情況下,有能力之人,心中惡念快速放大。

被稱作邪道武者的那批人,亂戰中瞬間放飛自我,不論善惡,不管官府還是叛軍,盡情殺戮,體驗殺意,感悟所謂的殺道。

這種行為,和正統武者產生了劇烈衝突,加上沒了強大的楚軍鎮壓,紛爭立刻激烈了起來,雙方各有死傷,仇恨不斷累積。

細究起來,在長沙王城大軍撲滅各地叛軍之前,楚國南方當真不是一般的亂。

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皆來源於邪道武者的攪風攪雨。

那時候,叛軍和地方楚軍,叛軍之間,邪道武者和所有人所有勢力,以及傳統武者和邪道武者,還有所有看不慣的勢力之間,因為糧食和種種其他原因,發生了劇烈的戰鬥廝殺。

怎是一個亂字了得!

這種情況,直到三年前,長沙王城派出三百軍中大將,在各地重建軍隊,對叛軍展開了血腥鎮壓,才慢慢結束。

心懷叵測,暗藏野心,蠱惑百姓,聚眾造反之輩,大多被楚軍絞殺。

但那些武者,因為隻身一人,來去自由,卻少有波及。

不止如此,身手不凡的武者,還比天地鉅變之前,活躍了無數倍。

武者,不管邪道還是正統,都講究念頭通達,自由自在,受不得約束。

楚軍勢大,這些武者不敢和官府發生衝突,又一心追求自在,乾脆遠遠避開,行走于山林之間。

正統武者還好,他們嚮往的是和強者鬥戰,體悟更高一級的氣血武道,一般不屑於欺凌弱小。

是以,這部分武者,要麼迴歸武館,和同道切磋,要麼深入山林,徒手搏殺猛獸,修煉武藝,都是為了在武道上更進一步。

但邪道武者則不同,這些傢伙幾乎全是殘忍好殺之輩。

有獨行天下的,也有聚嘯山林,搶劫為生,動輒戕害百姓,以殺戮為樂的。

兩批理念截然不同的武者,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路人,即邪道和正道。

不過,這是正道武者做的劃分。

在邪道武者那裡,卻稱做黑道和白道,分別對應邪道和正道。

雙方互相看不慣,遇見了就是一場生死廝殺。

儘管如此,二則也有共同點,即,都認為武者必須保持一顆自由的心。

所謂自由,便是率性而為,自由自在。

因此,凡是武者,無論正邪,都不願聽人使喚,供人驅使,也不願參軍,受軍伍條例約束。

“竟有這等事?”

第一次聽聞,邢社乍聞此事,禁不住張大了嘴,說不出話來。

對他來說,那些殘忍好殺的邪道武者,固然萬分該死,可所謂的正統武者,卻也好感缺缺。

身為楚國大公子,他天然站在朝廷一邊,對這些不敬王法,無視法律的武者,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