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那男人叫夏老蔫,因為老婆在外面沒有回來,所以,他很擔心,想要回去找,可是沒想到,趙小年這麼一說……

哎!

感慨的嘆了口氣,沒想到因為自己出現在這裡,竟然給這個村子的人帶來了不幸。

……

在村長這裡得知,繞過這邊的西山,也可以有一條小道過西山,然後就是西路的官道,直通函谷關和太原。

如此一下,趙小年心中有了一個計劃。

如今有一點兵敗如山倒的感覺,但終歸最大的問題還在楊金海身上。

若是他叛變了,那自己現在更不能退過黃河去,否則在立秋前遼國就能殺過黃河一馬平川的打到長江去,屆時,西北,東北都會崩潰,危險一觸即發。

所以,現在哪怕是硬頂,也必須要在山西把口子堵上,決不能讓遼國打過黃河。

朝野的變局危險也只有真正到了一線才會明白到了什麼程度,在京裡估計的情況還是有些樂觀了。

作為兒子,確實不合適去指責父皇這種關於縱橫之術的治政理念,對於平衡,再平衡的權謀之術有時候未必是錯的,只是契機也是一種問題。

讓徐家拿了東北,就把西北讓李家拿著,可是如今拆東牆補西牆開始了,山西出了事,連個兵都沒有了。

真正要拼實力的時候,可有那實力準備好?

怕是難啊!

廣庭軍一家這樣?

未必。

趙小年在走之前上書給父皇的密摺裡提了一句話,“廣庭之見聞絕非個例,體制漏洞無法彌補,三十萬禁軍不經查,能戰者,甚少。”

皇上的回答是:“今,動不得。”

沒錯,哪怕是犯了錯,如今,也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程度,三十萬禁軍,現在連查都不敢查!因為一查,會動搖國本,只能自己騙自己,裝作不知道。

這也是為什麼需要他親自動手的原因。

……

山上的道士其實有九個人,可是如今住著的就只有一個了。

剩下八個都下山救世去了……

官家不打仗,老百姓自發組成民兵去抗敵!

連道士都下山了。

多大的諷刺!

……

在這種地方,銀子已經沒用了,也沒有什麼能給他們留下的,只是走的時候給老道士送了二百兩銀子,希望他有朝一日,能用上,把這道觀翻修一下。

借用道觀的位置休息了一晚上,整備好之後就出發翻山越嶺了。

隊伍過河的時候六千多人,被耶律黑風埋伏之後,如今跟著趙小年的人數也就兩千來人,按照計劃,趙虎帶走了大約一半的人,他會向南岸的渡口去,衝擊渡口,然後過河退回鄴州,整備之後繞道函谷關會和鄴州的路虎軍自函谷關進發,過霍州,直上太原,先穩住大局再說。

兩千人翻了一天的山,過了西路,轉道上了官道。

考慮一番,準備去看看太原的情況。

畢竟聖旨在手,只要見了楊金海,宣讀聖旨,他的兵馬立刻就歸趙小年了,這點,還是有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