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五章 冠絕全球的生產線 【求訂閱】(第2/2頁)
章節報錯
“許董,這臺菲林曝光機在工作的時候有震動,導致電路板菲林片有重影。所以,我認為應該是裝置主體和裝置底座之間的裝配有問題。”鄭城憨笑著解釋自己排查問題的原因。
對於這種新裝置,許振鳴其實也不太清楚。他詢問半天,瞭解一下菲林自動曝光機的原理。
用通俗的話來說,電路板從電腦檔案變成實物,其實就跟照相機的原理一樣。先把電腦檔案列印成菲林片,然後透過紫外曝光,把菲林片上的電路圖影印到電路板上。
這一切都是透過生產流水線來實現自動化運轉,效率高,做工精細,比通用電路板的製作要好得多。
聽完這番介紹,許振鳴點點頭,“你種猜想也沒問題。但我認為應該是菲林曝光機的光源傳動系統出現了問題。”
許振鳴瞭解菲林自動曝光機的原理以後,卻提出和鄭城不一樣的意見。他認為菲林曝光機的光源系統負載不大,橫移時產生的震動量也不會太大。而電路板曝光時的陰影,應該跟光源系統的移動有關係。
“當然這都是我的一面之詞。你們按照自己的思路來除錯裝置。”說到最後,許振鳴卻又沒敢亂拍板。這種新裝置,他畢竟不是很熟悉,豈能亂指揮。
說完這些,他面帶笑容的問鄭城,這條生產線出了這個問題,還有什麼問題沒解決。這才是最重要的。
聽到這話,鄭城倒是笑容可掬的彙報:“許董,經過昨晚一夜的奮戰,我們已經把其他裝置都除錯好,整條生產線就等著這臺大傢伙投入使用。”
“好,你們乾得很不錯,辛苦了。”聽到這話,許振鳴也高興的笑起來。在他看來,這條PCB板自動生產線,今晚就能全部除錯好,明天就可以聯動除錯和試生產。
話說這個年代的PCB板全自動智慧化生產線可不簡單,國內還沒有廠家能生產這種成套裝置。要再過五六的年時間,因為電子工業的發展,國內需求量比較大,國內才有企業來研究PCB板全自動智慧化生產線。
見情況不錯,許振鳴立即跟鄭城打了個招呼,急匆匆的離開。他要去孫超那邊,看一看PCB自動組裝生產線。
看著許振鳴離開的背影,鄭城很猶豫,“這臺裝置的故障,到底是不是安裝底座的問題?”
思考了片刻,他決定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排查故障。因為此時,他們已經把裝置主體和裝置底座的連線螺栓都拆開,檢查一下裝配問題也沒關係。
不多久,這臺菲林曝光機的主體已經被吊裝起來,懸掛在頭頂的行車上。鄭城等人俯下身子,看向菲林曝光機的安裝底座。
這臺底座的安裝面非常平,都是銑床加工出來,達到鏡面的效果。不但如此,安裝面上還有一些薄墊片。這種情況表面,菲林自動曝光機在裝配的時候,已經考慮到底座平面的平整度,而且還調平了安裝平面。
“哎……”看到這一幕,鄭城嘆了口氣。他知道自己的判斷有問題,這次吊裝操作就是白費功夫。
但他不信邪,讓操作工把菲林曝光機的主體再吊裝回去。然後,他開始帶人重新調整底座安裝面的水平問題。
一番忙碌,眾人都滿頭大汗。此時要是能解決問題就好了,大家的心情還能暢快一些。
但再次通電以後的情況,跟他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菲林曝光機的曝光電路還是有重影。這種故障如果不解決,這臺裝置還是不能投入使用的。
菲林曝光機的精度很重要,特別是手機電路板,線路之間的距離小。如果菲林曝光機的精度不夠,製作的手機PCB板肯定會出現短路或者其他問題。
所以說,鄭城的工作還沒完成好,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把這臺菲林自動曝光機的外殼拆開、把光源傳動系統的結構拆開……”他語氣急促的下達新命令。到了現在,他不得不採納許振鳴的意見,看看光源傳動系統的問題。
不多久,這臺菲林自動曝光機被大卸八塊,所以內部關鍵部件都被拆開。光源傳動系統的主要結構,自然而然的也暴露在眾人的面前。
“哈哈哈,原來是這個小東西在作怪。”這時,一位年輕的工程師激動的大叫起來。說話見,他從光源系統的皮帶輪上撿起一塊小橡膠皮。這塊橡膠皮已經被皮帶傳動輪碾壓變形,跟紙片差不多。
即便如此,由於這塊橡膠皮的出現,光源傳動系統在運轉的時候肯定會不穩定,出現震盪想象,被曝光的電路圖出現重影的現象很正常。
但由於傳動系統之間的橡膠皮是軟性異物,傳動系統在工作的時候噪音倒是不會太大。這也是鄭城沒能在第一時間發現這個故障的原因所在。
鄭城此時臉色通紅的想,“這次怎麼又是許董說對了方向?他也沒從事過菲林自動曝光機的研發啊!”
他有點懊惱,覺得自己在許振鳴的跟前又掉了一次面子,心裡很難過。
…………
另一邊,許振鳴倒是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現在正跟孫超討論PCB板自動組裝線碼垛機器的人的問題。
這條生產線,一鳴集團公司並非全部照搬米國人的設計。米國人賣給超鳴製造公司的生產線,其實還沒有真正做到全自動化、智慧化操作。
而孫超設計改寫的這條PCB自動生產線,因為增加了許多搬運機器人、碼垛機器人和光電識別系統等尖端技術。已經做到完全自動化生產,可以把手機電路板直接焊接好。
負責運轉這條生產線的產業工人,其實只要照看一下生產線的執行,處理緊急事件就行。
許振鳴敢肯定,這條生產線一旦向全球釋出,一定會引起全球業界的關注。
因為按照孫超的研發計劃,這條生產線只要四名操作就能完成管理作業問題。而沒有改動設計之前,至少需要五十名操作工來管理這種生產線。
這種智慧化和自動化的水平,已經能很許振鳴重生之前的年代相類似。試問目前的全球,有哪家企業能做到這一點?
可想法是美好的,現實卻出現一些難題。
許振鳴來到這裡考察,現在也被出現的難題給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