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軒眉頭緊皺,臉色凝重無比。

要是讓有勇有謀,還佔據了單于大義的冒頓逃脫,後果就麻煩了!

如果換了是其他人逃脫,或許也沒什麼大不了。

頂多帶著殘部逃亡,甚至終身不敢再回草原。

在漢武帝時期,雖然打空了數代人積累的國力。

但也打得匈奴只能退到漠北!

衛青收復河南地區,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萬人,設武威、酒泉、敦煌、張掖四郡。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率五萬騎兵分兩路出擊,衛青擊潰單于,霍去病追殲左賢王7萬餘人,封狼居胥。兩軍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

匈奴因戰爭、天災、領土及人口的減小,處境日益困窘,內部紛爭開始激化。

自伊稚斜單于後,匈奴單于更迭頻繁。公元前60年,虛閭權渠單于死,其妻顓渠閼氏與其弟都隆奇合謀立右賢王屠耆堂為單于。

他上任後,排除異己,殺盡前單于所用舊人,重用自己的子弟,以致發生內訌,兵敗自殺。

他死後,匈奴開始爭奪單于王位的內戰。

不過,即便如此匈奴也從來沒有徹底放棄和漢朝的戰爭。

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殺死了漢將索班。

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班勇於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

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並不是所有的北匈奴都全部向西遷徙,遷徙的部分主要是以北匈奴單于為核心的部分,諸多北匈奴民眾仍然留在北方草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漸漸與南匈奴一起融入黃河流域的漢族,成為北方漢族的一個重要來源。

直到漢朝末年,南匈奴才徹底消失!

從武帝時期一直到東漢末年,就沒有停止過和漢朝的爭端,可謂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所以,才力求在此戰中徹底蕩平胡人,讓其不能再死灰復燃,有反攻大秦的實力!

可如果冒頓逃脫,事情就變得麻煩了。

此戰,也僅僅完成了預計的一半!

以冒頓的能力和威望,一旦從包圍中逃脫,必定會率領殘部以最快的速度逃回王庭。

到時候再收攏一些部族共同遷徙,逃亡漠北的話,秦軍很難再有餘力追擊。

共計八十五萬大軍,加上超過二十萬的民夫,對大秦的後勤壓力已經很大了。

留下十五萬精騎逐一掃滅分散的部族,已經是最大限度的追擊。

大秦六十萬步軍連草原深處都無法追擊,就更別說追殺至漠北了!

而且單單讓十五萬精騎追擊到漠北,風險太大。

戰線拉得太長,也意味著補給線的拉長。